且慢祝福海底捞上市!我先来泼一盆冷水

盼望着,盼望着,最人性的餐企海底捞终于在多次“被上市”后,要正经步入一心向钱看的资本市场了。

我们相信每次的上市传言都不是空穴来风,海底捞到底为上市做了哪些铺垫?而上市,也许只是对海底捞真正考验的开始……

海底捞又要IPO了。相信你已经被刷屏一整天了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消息实在已经不能算是新闻了。

而海底捞此次寻求上市之所以吸引了整个商业社会的眼球,不仅因为它是中国火锅界、餐饮界甚至服务界的标杆,更因为这么一个标杆,火了这么多年,居然还没能上市。

根据此次招股书披露,海底捞一年营收106亿元, 2015~2017年收益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5.9%,年利润复合增长率达70.5%,2015年112家门店,2017年273家,预计上市时这个数字将升至320家,其中包括台湾、香港以及海外的24家门店。

其同店销售额在2015~2017年均保持约14%的增长速度,在火锅同行竞争力不断上升的过去三年,整体翻台率依然保持增长,分别为每天4次、4.5次及5次。每家门店每天平均有近1500人次造访、98.2%的人愿意再次就餐,年服务顾客超1亿人次,人均年薪6.24万元……

面对海底捞几近完美的数据,夸赞的话实在太多,红餐网(微信号:hongcan18)就不再赘述。但大家都知道,餐企想上市,绝非易事。

即便强大如海底捞,也为此费尽心思,几经波折。那么,为上市海底捞到底做了什么?又存在着哪些隐患?

这些动作,都是上市的铺垫

海底捞公开的上市之路要追溯到2012年。

当时,海底捞的大本营四川简阳市政府官方网站公布了一份海底捞上市辅导计划。但此后再无下文,这份文件也在之后不见了踪影。

2015年海底捞再传上市,称考虑首次公开发行,甚至有消息称,海底捞已与投行会谈,最快2016年启动IPO。不多时间,海底捞公关部门发文称暂无上市计划。

但海底捞真如公关所言的没有上市计划吗?

当然不是,政府官网上的信息不是空穴来风,海底捞的心思亦是心照不宣。而现在的时机,也不是海底捞等来的,是它自己争取来的。

为什么很少有餐企能登录A股?账目,首当其冲。

不管是大餐企,还是小门市,每日的账目收支都很难做到事无巨细。在日常的采购中多一根葱,少一头蒜的票据缺失,使得餐饮账目难以规范。

但资本市场不讲情面,每一分钱的收支状况都必须做到有理有据,这既是对股民收益的交代,同时也是市场监管的必然。没有餐企愿意因为一根葱、一头蒜被证监会盯上,而这也令诸多餐企面对上市变得败走麦城。

但随着餐企不断向标准化、规模化进化,中央工厂成了解决问题的取胜之匙。

很多大餐企都已经实行集中采购+门店配送的采购制度,减少甚至取消了门店层面的采购,将多门店的“小买卖”集合成了大宗采购,消除了“一根葱”对整个企业账面来带的隐患,也便于门店间货品的调配。

海底捞对此绸缪已久,就中央工厂专门成了公司——蜀海集团。

相关文件显示,蜀海成立于2011年6月,是海底捞的全资子公司,集研发、采购、生产、品控、仓储、运输、销售为一体的餐饮供应链服务和调味品生产企业。

根据海底捞招股书披露,这个海底捞的“后勤部长”2017年的营收为26.04亿元,不仅包揽了海底捞的后勤业务,还服务于7-11、西贝等企业。

颐海国际是海底捞旗下的独家底料供应商,成立于2005年。2013年,颐海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为投资控股公司。2016年7月13日,在港交所成功上市。

根据颐海的财报,其营收达9亿元,其中的一半以上都来自海底捞,业内认为海底捞2013年拆分出颐海,实际上就是在为其上市做铺垫。

把最可能出问题的部分,通过规模化进行规避,而且把问题全圈在了蜀海、颐海的独立法人单位中,海底捞自己便是孑然一身。

有了后勤部长,还要有相应的软件支撑。200余家门店要实现集中采购,就要求有强大的软件分析系统去指导。

2016年12月,用友和海底捞共同成立红火台餐饮云服务有限公司,主要做餐饮企业信息化与互联网餐饮服务,打造餐饮行业生态链第一平台,张勇亲自担任董事长主项其实就是餐饮界常说的ERP系统。把后台也攥在自己手中,进一步巩固了海底捞偌大个企业账面的清晰。

此外,张勇还从工资细节开始规范海底捞的账面。曾经,海底捞的薪酬福利体系是基本工资加评比制,三年前,张勇开始力推“计件工资”。

“上市得有一个前提,你的企业可复制,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做的非常规范,我看不到海底捞有这种迹象。”如今回看张勇的言论,很难说他不是在为今天的IPO谋划。

虽然海底捞自己一直处于“被上市”的状态,但海底捞从未停止向资本市场放出侦察兵。

2016年7月颐海国际在港交所独立上市。2017年4月,U鼎冒菜挂牌新三板。海底捞上市练手之心应是路人皆知。

依然存在的隐患

克服了餐企上市的第一座大山,海底捞也只是刚刚推开了资本游戏场的大门。

未来的风险预估,也许不足以阻挡海底捞上市的脚步,但会不会改变海底捞这个中国餐饮的标杆?谁也难说清。成功在A股上市最后却更名中科云网,并逐步剥离餐饮业务的湘鄂情就是个负面案例。

当然,海底捞不是湘鄂情。

01

食品安全

诚如海底捞在招股书中主动提到的风险因素,食品安全也是很多餐企成败与否的拦路虎。更不要说去年海底捞还深陷食品安全的旋涡。

这个问题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只有看海底捞自己的管理、制度以及餐饮人的责任心了。历历在目的媒体报道,或许会令海底捞变得审慎许多。

02

现金流

从招股书可以看到,海底捞在一线城市的营收增速正放缓,二三线城市的增速、营收则扶摇直上。

2016年、2017年二线城市营收增幅分别为31.14%,38.52%,三线城市增幅为136.51%,106.98%。一线城市的门店从50家增至65家,二线门店从71家增至120家,三线城市则从18家增至69家。

既然二三线城市开始成为发展主力,而要重新大力拓展二三线城市,就需要大量的现金。

根据海底捞在招股书中披露的,今年将新增180~220家门店,而国内每家新开门店资本投资约800~1000万元之间。也就是说,海底捞今年的资本开支,仅开店投入这一项,最高就要达到22亿元。

而海底捞现在的筹资手段,主要是营运所得、银行借款及关联方垫款,截止今年一季度末,海底捞账面资金5.18亿元,但银行授信未使用额度仅2300余万元,距离22亿元,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

这大概也是海底捞在此时想要寻求上市的主要原因。也符合海底捞宣称的,上市募集资金后,海底捞计划将募资的约60%用于业务扩张,约15%用于偿还贷款。

03

扩展考验

凭借海底捞强大的品牌口碑,完成门店高速扩张应该不成问题。但在商场如战场的今天,能否实现长久的高效良性发展,谁也说不清。

海底捞的二三线城市扩张,与其他经济实体的渠道下沉并无差异。这也就意味着,供应链、物流、仓储的建设,以及管理必须也要跟随下沉。

即便供应链、物流、仓储有蜀海、颐海坐镇,日常管理有ERP公司做“大脑”,但能不能实现完美衔接,可能还要交给时间去回答,毕竟这是细节决定成败的环节。

此外,二三线城市的人员素质、管理也和一线城市有所区别,海底捞一直以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著称,10%的流失率也成就了它业界标杆的地位,向下扩张以后,管理是否能一如既往?标签式的贴心服务能否一以贯之?

多少公司渡过了黎明前的黑暗,却倒在了扩张的路上,希望海底捞能成为业界扩张中的另一个标杆。

04

虽无强敌,但后有追兵

在火锅这个餐饮业最吸金的细分行业,海底捞是标杆,却不是第一个上市的。

早在2014年,呷哺呷哺就在香港上市,2017年财报显示,营收36.6亿元,净利润5.43亿元。比海底捞106亿元营收,却才11.9亿元净利成绩更佳。而且与2016年相比,呷哺呷哺股价上涨已超100%,说明其在二级市场也很受欢迎。

此外,巴奴、大龙燚等一众新火锅品牌,也在后面紧追不舍。

结 语

海底捞终于要上市了,很多人说作为吸金王的火锅业,会出很多上市企业,我们不敢苟同,火锅是标准化、供应链最难处理的细分行业之一,海底捞为此做了多少努力。火锅企业上市并不比别人更容易。

也有人在担心海底捞会因为上市而变得不像它,我们也不敢苟同。

尽管进入资本市场也许会有比之前更多的身不由己,但海底捞90%的收入依然来自餐厅,相信它不会自掘坟墓,管理层会想尽办法让餐厅一以贯之。

最后,以人性出道的海底捞,终于要在只看金钱的资本市场畅游了。祝它好运。

编辑 | 红餐网_方枪枪

大家都在看(狂戳下图)

↓↓↓


内容交流 | 请加微信:hongcw66商务合作 | 电话/微信:13265099024

↓↓↓点击“阅读原文”

餐老板资讯网,为全国餐厅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饮经营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饮经营资讯,学习更多的餐饮营销、管理、外卖、装修,采购等经营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红餐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yu88.com/131628.html

(0)
上一篇 2018年5月18日 21:33
下一篇 2018年5月18日 22:4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