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四重境界

2020年12月15日 No.869

1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十七章

白话文翻译

最好的国君,是人民只知道他的存在。(上)

差一点的国君,是人民都亲近他,称赞他。(中)

更差一点的国君,是人民都畏惧他。(下)

最次的国君,是人们都蔑视侮辱他。(废)

缺乏诚信的统治者,也不会得到百姓的信任。

有道的统治者,不但过的悠闲,还很少发布政令,百姓安居乐业,觉得生活也本该如此。

2

太上,下知有之。

大,就是最大的了。

在大下面再加一点,那就比大还大了。不但比大还大,而且还在上面,这不就是说,这是最厉害的统治者嘛。

能达到这种“太上”状态的统治者,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应该是人人爱戴,妇孺皆知,红的发紫的人了吧。

但老人家却说,这样的统治者,百姓只是知道有这么个人而已。

就相当于“我知道我们国家有领导”。

其次,亲而誉之。

比太上差一级的,是人民都喜欢亲近他,都称赞他。

哎,这就有意思了,在我们的印象中,一个人人爱戴的领导,人人都愿意亲近的,才应该是最好的领导啊。

可为啥,老人家说,这是“次之”,这是第二层的领导呢?

这就体现出老人家“反”的智慧了。

试想一下,一个领导,人人都要亲近他,都称赞他,因为啥呢?

因为他做得好啊,优秀啊。

的确,他应该是比较优秀的。

那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不那么明显的原因,“是不是亲近会有好处”

如果亲不亲近,称不称誉他,都是一样的待遇,亲近还有必要吗?

放到现在说,如果一个单位的领导,只要下属拎着东西去拜访他,为他唱赞歌,多少都能获得一些优待。

表面上看,这个领导是“和群众打得火热”,实质上呢?

同样,我们还流行一个说法,说好领导走到哪里,哪里就大为改观。

听起来,好像这个领导很神奇,很厉害的样子,但反过来想想,领导没去的地方,会如何呢?

若领导成为闹钟,那必定有“叫不到”的地方,和“响不了的时候”。如果领导是造钟人,能让各个部门自己提醒自己,自行运转,那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但话说回来,能做到“亲而誉之”的领导,已经是不错的了。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比“亲而誉之”更低一个境界的,就是让人们畏惧他。

比如用各种严刑峻法严厉管控人民,让人人都害怕,在恐惧和担忧之下生活。

战国的时候,秦国推行的是《商君书》,商君书的管理原则,有两个。

罚多赏少,觉得奖赏多了,会让人失去动力,而多惩罚,则可以让人时时处于紧张,无论百姓还是贵族,都是一样的待遇。“以良民治,必乱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至强”,用恶人不用善人,原因是,“一个善人管不了一个恶人,但一个恶人能管得了一群善人”。

这就是商鞅当年主张的“法治”,可后来,你也知道了,即便满街走的都是被严苛法令断胳膊短腿的人,最终还是灭亡了。

严苛的法令,管得了一时,长期以往,必将导致反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自然规律,是必然会出现的。

若走到反抗这一步,就是最下等领导做的事情了,这样的人,不但会被人民羞辱,还会被挂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以警示后人。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如果领导者自身诚信不足,人们自然就不会信任他。

你看那些整天唧唧喳喳,一会这样一会那样的人,最多也就能当个小领导,而且还是不让人待见的小领导。

而那些稳坐钓鱼台的,甚至话都不多的人,才是真正厉害的人。

他们早早就把该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按照发展规律把该安排的事情都安排好了。剩下的就看着民众各过各的日子,而且越过越好。

到最后,国富民强了,老百姓还会觉得,我们本来就是这样啊,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这就像啥呢?就像现在,我们拧开水龙头就出水,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啊。可实质上呢?水哪里会自己流出来啊,不都是各种决策最终得到的结果吗?

你知道谁在管这一块吗?你需要去讨好管这一块的人,来保证你家一直有水吗?

不用吧,这都是我们觉得“很自然”的事情,唯一需要付出的,就是一个月几十块钱而已,不用还不交钱,对吧。

3

这一章,实质上是强调 “制治于未乱”,未雨绸缪。

说有一次,齐国的宰相晏婴出行考察,恰好赶上了发洪水。

这水发的还挺大,把河上的一座桥给冲毁了。

晏婴一看,这咋办,桥塌了,百姓过河成了问题了。于是晏婴马上发扬精神,把自己的船让给了灾民。

这样的举动,让人们特别温暖,都觉得晏婴是个好官,是个好人啊!

如果放到现在,肯定是铺天盖地的正能量宣传了。

但齐国有一高人,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好事。他评说,发大水可能冲断桥梁,这种事情你都没有遇见,都没有预料到,这是你作为领导的失职啊,你应该提前防范,而不是时候采取补救。

有人说了,人家做了好事,你还在这里吹毛求疵唱反调,几个意思?

但仔细想想,难道不应该如此吗?

整天冲在一线抗洪堵窟窿的领导,真的是好领导吗?

好领导难道不应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治之于未乱吗?

上医治未病,我们都知道,但上医没名气,我们又都不知道。可惜可惜啊。

4

又学了这么多道理,咋用呢?

总结两条

1.做“上医”,当老板的,当管理者的,应该站在系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提前计划,防患于未然,治之于未乱。2.寻“上医”,如果你的员工,你的下属,有哪些提前做准备,把问题解决在萌芽时期的人,一定要予以重用,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厉害的人。而那些“只在关键时候才出手”,早早看到问题也不动手的,就要小心了。当然,那些有问题也不出来的,更是没必要一起做事了。

老板自己能做“上医”,还能发现、培养“上医”,你的组织一定会越来越好,你也很容易成为一个“甩手掌柜”。

最后,祝你“得道”。


原创文章,作者:餐谋张大宽,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yu88.com/213811.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2月16日 11:03
下一篇 2020年12月16日 11: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