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餐食品被指“虚火旺”:“躺瘦”只是营销噱头?

代餐行业,正是找准了年轻人想“躺瘦”的这项需求,在近几年一路狂奔,吸引众多资本入局。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今,代餐领域公开的融资事件就超过20起,背后不乏IDG资本、高瓴创投、经纬中国、源码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仅刚过去的5月,就有薄荷健康、鲨鱼菲特、乐纯生物等多家代餐品牌获得融资。有机构预测,今年中国代餐市场规模近千亿元,2022年有望进一步扩大至1200亿元。
 

但在一些人看来,“他们只关心你胖不胖,才不关心你快不快乐。”话里话外直指一些代餐企业贩卖焦虑、割年轻人韭菜的行为有些“不厚道”,因为在年轻人渴望“躺瘦”的愿望里,代餐似乎先“躺赢”了。
 

2020年代餐行业“疯长”

CBNData《2020代餐轻食消费洞察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代餐品牌数量为2837个,2020年直接增加到了3540个。
 
来自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7-2020年,中国代餐市场规模呈持续增长态势,年复合增长率为68.8%,其中,2020年中国代餐市场规模达472.6亿元,预计2021年将达到924.3亿元。而根据欧睿国际的预测,到2022年,代餐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1200亿元,这意味着近两年代餐市场将有数百亿规模的市场空间释放。
 

代餐行业“躺赢”的背后,折射出年轻消费者的“身材焦虑”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分别为69.6千克和59千克,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分别增加3.4千克和1.7千克;城乡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有超过50%的成年居民超重肥胖,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
 

超重肥胖率的不断攀升,让年轻人意识到饮食控制势在必行。据估计,我国每年因超重和肥胖导致的经济损失约为243.3亿元,占全国医疗卫生支出约2.5%。不健康饮食是肥胖、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行为因素。
 
互联网时代,工作节奏太快,午休时间被压缩,甚至吃饭都被视为浪费时间,几分钟就可以喝完的液体食物应运而生。这些不同场景下的代餐产品,吸引着不完全重叠的消费人群。
 
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众多品牌不断挤进赛道。
 
除了网红品牌ffit8、王饱饱、Wonderlab等,薄荷健康、Keep等深耕营养和身体管理领域多年的APP企业也陆续推出代餐产品。另外,传统食品企业如中粮、雀巢、新凤祥、五谷磨房,甚至保健食品巨头汤臣倍健、康宝莱等,都纷纷推出代餐相关产品,加入战局。
 


网红的诞生,往往是资本、产品、营销共同作用的结果
。像薇娅直播间卖空的王饱饱水果燕麦片、罗永浩减肥亲测的ffit8蛋白棒、朋友圈疯狂投放广告的WonderLab奶昔……在市场和资本的双重加持下,网红新品牌层出不穷。
 
代餐产品定义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品类的多样性,低脂正餐、代餐零食、体重管理,都是代餐涉及的细分领域。
 
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代餐分为两类,一是粉状代餐,一是非粉状代餐。粉状代餐无非是红豆薏米粉、核桃芝麻黑豆粉、芝麻核桃桑葚粉等;非粉状代餐则包含代餐棒、代餐奶昔、代餐粥等多种形态,还有奶茶、咖啡、抹茶等各种各样的口味。
 

行业发展刚起步

实际上,代餐并非一夜爆火,这个行业在国内已经经历了一轮由起步、热潮到回归理性的周期。
 
据《财经国家周刊》报道,从2014年开始,大量创业者涌入资本持续加持、处于高温状态的轻食沙拉市场,但2018年后,行业出现大洗牌,一些明星企业业务关停,资本也随之降温,市场回归理性。但是用户需求其实一直都在,市场需要更具创新性的产品,而后互联网品牌大量涌现,整体销量开始实现阶梯型的跨越。
 

新风口下,品牌大量涌入,细分品类众多,代餐行业整体呈现小而分散的状况。
 
如薄荷健康作为细分品类的头部企业,在2020年营收达到10亿元左右。千亿市场规模下,即使头部品牌所占市场份额也极其有限。
 
而小品牌对于食品安全的管控、宣传营销的规范等方面都难免存在一定欠缺,这就会造成对行业的消耗。
 
在去年,深圳市消委会挑选了十款中外知名代餐产品,对其安全、营养、功效三方面进行检测,发现有4款标注的营养指标与实际检测值不符,同时大部分样品不同程度存在能量或营养素偏低的情况,不少人在食用过程中出现拉肚子、肠道不适等症状。
 
“目前行业很混乱,很多新品牌打营销擦边球,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消费者,给行业带来了损失。”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是行业快速增长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
 
这些小品牌在供应链、产品原料、生产制造上的选择都不尽如人意,不能给消费者提供足够优质的服务。
 
走向规范化发展道路,仅靠行业自律和调整是不够的,事实上,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和完善的监管,是目前代餐行业面临的最大威胁。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如今人们在市面上看到的很多所谓代餐产品,不符合相关营养规定和人体对代餐的需求。
 

“躺瘦”可能只是营销噱头

事实上,
代餐食品的口感问题成了阻碍行业发展的瓶颈
。“垃圾食品会造成血糖飙升,从而给人带来一定的快感。而代餐食品为了做到健康,血糖控制是先决条件。”有业内人士如此说。
 
“口味问题在欧美国家代餐产业发展中并没有形成太多的障碍,但是由于中国美食的丰富性,饮食习惯与代餐饮食相去甚远。”优形品牌产品总监王凯认为,这是造成中国消费者难以坚持代餐饮食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国家代餐产品的两大主要受众,是运动健身的人和没时间吃正餐的人。而在国内,代餐产品最大购买人群则是有减肥、瘦身需求的人。
 
根据淘宝的数据,从性别和年龄来看,80%以上的代餐粉购买者为女性,18~30岁的购买者占70%以上;从职业分类来看,公司职员占40%左右,学生占比超过20%。
 
代餐的兴起,基于消费者对于健康、自律、高效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当消费者的需求本质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时,品牌所要提供的就不仅仅是产品,还有服务。
 
比如拥有2亿注册用户的Keep上线的“3日减脂盒子”和代餐奶昔等品类,其优势正是平台上的大量用户个人运动数据。从内容决策到产品、服务设计,实现了更为精准的定制化消费。
 
更为重要的是,代餐食品宣讲的“让你有饱腹感”、“精确包含你所需的卡路里和脂肪、成分配比合理”等营销话术正受到越多越多的学术质疑。
 
代餐的饱腹感,来自代餐粉里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它遇水后会膨胀,延长胃的消化时间,从而推迟饥饿感到来。
 
 
但在一部分人的实际体验里,他们在不知不觉间把代餐吃成了加餐。原因是,食用代餐后,人会增加对正常食物的渴望,造成人体的不满足感,进而吃得更多。
 
如果长期食用代餐粉,人体的热量达不到需求,营养流失会加速,由此出现乏力、头晕、焦虑、心慌等状况,长此以往,食用者轻则营养不良、月经不调等,重则有生命危险。
 
但也有对代餐有利的证据。牛津大学饮食和肥胖高级研究员奈瑞·阿斯特伯里博士(Dr.Nerys Astbury)的研究团队对23项有关代餐减肥疗效的临床试验进行了系统回顾。
 
为便于分析,研究人员将代餐减肥与非代餐减肥试验进行分组。分析发现,虽然两组人的体重均有所下降,但一年后,代餐组人群体重下降更明显。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营养科副主任骆彬告诉《长城网》新媒体记者,服用代餐要注意安全,否则可能引起腹胀、腹泻、便秘、过敏等不良反应。遇到这种情况,要立即停止食用。
 
骆彬认为,代餐的营养不能完全代替正常食品,在使用一段时间,达到一定效果后,要及时停止,回归正常饮食。

无论如何,代餐品牌最终要实现的,并不是取代消费者惯性的饮食习惯,而是为之提供更多选项。把“代餐”变为“餐”,它们才算是在真正意义上进入大众消费市场。

 
本文部分观点、资料来源:

《代餐要“躺赢”?》
——《财经国家周刊》  记者:里雨曦
 
《解读国内市场代餐火热的原因,代餐是不是智商税?》
——新生活方式研究院
 
《代餐食品“虚火”旺盲目消费需降温》
——长城网  记者:郑佳洵烟成群李丽钧
 
 
 
·END· 

 关注我,给你更多好看!

点击标题,阅读往期热点文章~
新式茶饮的品控之殇

临期食品要“出圈”,要翻过几座山?

东鹏饮料首份半年报出炉,营收、净利润增幅领跑国内饮品行业

冰峰要上市,老字号求生之路不易
半年报预报发布,多家企业净利润有大幅度增长
“克明面业”上半年净利润大跌,更名“克明食品”能否突围主业天花板?

上半年关店19家,人人乐不“快乐”
飞鹤再饮“羊奶粉”,奶粉赛道“羊”眉吐气了?
百润上半年净利润预增长65~80%,低度酒市场趋势向好

和其正凉茶“生气”了,可乐的对手来了

凡注明 “来源:XXX(非食评方)”的图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转载旨在分享交流,并不代表赞同文中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无意中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

原创文章,作者:食评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yu88.com/228838.html

(0)
上一篇 2021年8月4日 21:02
下一篇 2021年8月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