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家喻户晓的品牌,为什么还要铺天盖地的打广告?

一个改变品牌命运的学习平台

可以清楚的看到,即便是对于可口可乐这种品牌,在美国仍然有45%以上的家庭是每年都不消费的(百事可乐这个比例近70%)。如果我们将一年购买0-2次可 口可乐的家庭称为轻度购买家庭,那么轻度购买家庭占65%左右。如果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reach到这群人的话,每个家庭因此多买一瓶可口可乐,会为品牌 带来多少生意的增长?有 人可能会说,不是有80-20原则吗(即Pareto's Law)?


一个品牌80%的销量来源于前20%的重度购买者。这个数据其实是夸大的,请看下表:在不同品类的品牌,前20%的购买者贡献的销量。没有夸张 的80%,在大部分品牌其前20%的购买者,只贡献了50%左右的销量。

即是说:那些轻度购买者是非常重要的。



轻度购买者

轻度购买者重要,除了其贡献了50%左右或以上的销量,还因为他们更容易被转化。很多品牌的重度消费者,往往对这个品牌更加忠诚,品牌的真正战场在那些没有购买,或购买次数很低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的购买随机性更强,更可能买竞争品牌。

既然这些轻度消费者大都知道这个品牌,那么大规模打广告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是为了占据这些轻度消费者的心智(Share of Mind),让这个品牌的信息更加容易在脑中获得,这样消费者在口渴时、经过商店时等各种相关情影下,很容易就可以提取出品牌的信息,产生购买。

同样的规律不只适用于美国。有类似的数据可以证明也适用于其他国家。

定位理论从另一个角度切入,这与定位理论有关。

定位,简而言之,就是:我的产品是做什么的,它面对的是怎样的消费者,能满足他们什么样的需求。学广告的时候,老师提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定位不要试图「重建」消费者的认知,而是要去「联系」消费者脑中已有的认知,将其「引导」向我们的品牌。很简单,面对纷纭复杂的市场,打破再重建的方法是不可行的,因为认知成本太高,没人有空听你讲话。

所以,广告的目的,就是:将自己的产品跟消费者脑中的认知建立「联系」,给消费者留下印象。

比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这是一个以恶俗闻名的广告。但是,在它的狂轰滥炸下,当你面对「过节」这么一个情景时,当你在考虑给父母送什么时,你会不会第一个就想到脑白金?(当然,买不买是另外一回事。不过你得相信,你不买,也会有别人买)。当你需要「去屑」时,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海飞丝?当你需要预防蛀牙时,是不是会想到高露洁?当你需要坚固牙齿时,是不是会想到佳洁士那个蛋疼的敲贝壳广告?这就是洗脑。广告就是洗脑。你可能不情愿,不信任,但是在广告的狂轰滥炸下,它会深深地扎根在你的意识和潜意识里,忘都忘不掉。

所以,家喻户晓品牌打广告,就是为了「强化」这种「联系」。

人的记忆是在不断更新的,接触频次较少的信息,会被挤压到记忆的底部。

也就是说,如果你好几年没有接触「去屑——海飞丝」这个「组合」,你要么会淡忘它,要么还记得,但已经对你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

你会在潜意识里,觉得:啊,那是一种过时的观念了。与之相对应的,记忆有一条原则:某项记忆,接触的时间越长,被提取的次数越多,也就越容易被大脑提取。

这就是广告背后的原理,跟背单词的本质是一样的。 但是你可能会说,可口可乐并没有传达任何功能,建立任何「联系」呀?

这是因为国内的广告和消费水平还比较落后,很多消费品还停留在平铺直叙的功能诉求层次,仅仅起到了告知的作用,术语叫做「中央途径」。

而国外的许多品牌,倾向于从情感和情景的营造入手,通过让消费者产生共鸣,建立对品牌的好感,这就叫做「周围途径」。 中央途径和周围途径并没有明确的高下之分,要按照不同品牌和类别使用。

但在多数情况下,周围途径更吸引人,更容易令人记住——因为人始终是情感的动物。 所以,我们看很多国外的广告,会折服于他们的创意,光影效果,气氛的塑造,情调的营造——而这些,统统都是品牌形象的一部分。他们传达给你的,只是从「去 屑」「止痒」,变成了「浪漫」「奢华」「复古」「随心所欲」而已。 包括可口可乐。它传达给你的,就是「分享欢乐」。

另外,有以下几个角度可以说明这种持续性投入的必要:•消费者

1.忠诚度

人是一种见异思迁的动物。当你不能持续在他眼前晃悠,就很有可能被遗忘或者取代,除非你的记忆点够深够独特,但这毕竟是小概率事件,某一个品牌是不可能通过 单纯的品牌输出达到的,而企业也不可能牺牲自己的利益去赌博。对于企业而言,如果世界上有100个人,当然希望这100个人都能购买自己的产品,但他们的 目标是抓住50%以上的人心,而非100%。这50%就是在培养忠实消费者,每个行业对忠实的衡量标准不同。


举例饮料,当你每周饮用5次以上该产品,就可 称之为忠诚了,而忠实消费者的使用频次通常是普通消费者的5-10倍。剩下50%为新客户,分为摇摆不定的和坚决不用的,广告针对的就是摇摆不定的人群,对他们进行洗脑,潜意识影响他们的购物心理,树立品牌美誉度,尽可能把他们拉到自己的阵营。那 忠诚客户是否就不需要广告了呢?并没有。通过广告,忠实消费者不断加强自己对企业的认同感,身份的彰显,树立与周围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如果广告停止了,那 他们这份荣耀感就要通过其他较费力的方式传递,而接受者未必感受的到这份骄傲从何而来,甚至这种口碑力量会随之慢慢下降。

2.冲动购买与购物环境

研究消费者心理的人都知道,无论之前的准备多充分,在做购买决策那一瞬间都是冲动的,而且这种冲动极易受环境影响。想象盛夏时节,酷暑难耐,陪着女票逛街,又累又渴,脑海中浮现出一瓶冰镇可乐,爽!这时面前的冷饮摊有A、B两种,平时喝惯了A的你,看到B在做促销,最新的代言人是卡卡,而且临促小妹还挺可爱~你的手不自觉伸向了B,一买2瓶,因为买2送1嘛。这一幕经常见到吧,对咯,这就是无孔不入的广告,类似的行为还有很多,影响的就是付钱那一瞬间。这时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种生物:理科男,据我们常年活动数据显示,凡是类似促销这种的活动,永远不要对理工学院抱有希望。上述中的A、B可都是家喻户晓呀!

• 竞争对手

依然是上述A、B可乐。A的市场占有率为45%,市场老大;B为40%,紧随其后。这时广告投不投?A说今年不投了,反正我们家喻户晓,还领先B5%,B听说以后乐坏了,在预算基础之上又增加了8%的广告。第二年,AC尼尔森数据:A的市场占有率下滑了3%,为42%,而B提升了2%,同为42%。

• 中国特色

中国一大特色,就是盲目崇拜。没见到你们的广告呀,不好意思,我不买;没听说过你们呀,不好意思,我不买;你说你很好,怎么没见中央台报道呀,不好意思,我不买。A家喻户晓?对,以前你们广告挺多的,但是最近几年都见不到了呀,现在电视上都是B的广告呀,我觉得还是他们更靠谱一些。

• 中间商行为

企业需要中间商协助销售,除安利、互联网等直销,当然这种广告数量相对也少。中间商的谈判是可以专开一门课的,就其中一点拎出来,销售要有谈判筹码,广告无疑是敲开那扇门的良方之一。

• 地域隔离

你在北京,你觉得A家喻户晓了,可是二线城市还没宣传透呢,三线城市正在推广中,县城才刚刚开始布点。当然每个地区、城市的投放力度、频次、到达率都是不同的。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县城的商店进城批发的时候,会看看城里流行啥,市里的批发商又经常去省城模仿流行趋势,省城自然比照着一线城市。这时,广告的作用不言而喻。

• 企业决策者行为

企业家在做决策时,离报表最近,离消费者最远,不包含初创及扁平化架构及个别怪才老板。这时的决策分析往往都不是最接近民意的,所以一种博弈心里使得他们不能放弃广告仍存的影响力。广告,最终只是手段,活的长久的品牌还要靠品质和良心。

▲我深信,我们的坚持,总会有人欣赏。
餐谋长聊餐饮营销学习平台所推送的文章,部分采编于各大媒体阅读量最高的文章及作者投稿,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所以没有注明,
如果涉及版权问题,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来源:广告界,餐谋长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餐谋长聊餐饮ID:Canmouchang

▲人数定位:策划人,营销者,品牌官,其它可绕行
总编微信:tel13714733322
餐饮QQ群:170717558

+END+

餐老板资讯网,为全国餐厅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饮经营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饮经营资讯,学习更多的餐饮营销、管理、外卖、装修,采购等经营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餐谋长聊餐饮,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yu88.com/11018.html

(0)
上一篇 2015年10月27日 23:24
下一篇 2015年10月28日 07:3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