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市场,便利店们的决战江湖

城市的深夜,酒吧和便利店是少数还在营业的场所。据说,孤独的人,都会喜欢便利店。

便利店,见证了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看着城市从喧嚣到寂静的周而复始。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它不断进化带来新的消费方式,也在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自1992年第一家便利店在深圳落地,近三十年便利店历经起落浮沉。


01


一个城市的温度

便利店是个“舶来品”。

起源于美国,发展于日本,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在一线城市人口密集地区流行开来,随后罗森、全家、中国香港百式等企业相继进入,便利店以其便捷、精准和提供各种增值服务的特点,从多样的零售业态中脱颖而出。

1996年,罗森便利店开始在上海出现。同年来到上海读书的也小姐,在新式的“小卖部”里发现了“新世界”——24小时营业的罗森成了陪伴她和室友的“深夜食堂”。

也小姐回忆道,自己常常坐在罗森便利店的靠窗长桌上,大快朵颐地吃着热乎乎的关东煮和Q弹的贡丸。便利店的中晚餐时间特别忙,会一直飘着诱人的饭菜香,附近的白领喜欢来这里吃热食和便当。

在“短平快”的生活节奏下,便利店成了生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有人会问,有超市和网购还要便利店干什么?

据日本“7-11”创始人铃木敏文所说:消费是场心理战。

零售业存在的价值就是要和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作斗争。24小时灯火通明,等待着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这本身就足以打动顾客。便利店是一个满足消费需求的空间,而不单纯是一个购物的场所。当我们体验到优质的服务,享受到美好的商品,我们的需求其实已经被观察、被记录、被满足。 

也小姐清晰地记得,即使过去很多年,回到三线城市的她也会突然想吃一碗关东煮,然后站在街头回味曾经的味道。


02


争夺下沉市场

 

记者在《2020-2025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中看到,2018年,中国便利店实现销售额2264亿元,行业增速达到19%,门店数量达到12.2万家;2019年,便利店数量增长至13.5万家,较上一年增长10.3%,销售额约为2812亿元,较上一年增长24.2%。

此前,商务部发布《关于推动便利店的品牌化和连锁化三年行动的通知》,提出力争到2022年,全国品牌连锁便利店的门店总量达到30万家。

政策利好加快了便利店的扩张速度。当便利店真正站上“风口”之后,在资本和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新一轮扩张运动开始了。

2020年5月开始,“7-11”相继在湖南、河南开店并开放了加盟体系;济南已开出3家新店,并计划在两年内再开设不少于100家店铺。目前,青岛、烟台的“7-11”门店已经超过120家。

罗森也加快了开店的步伐。2020年8月在河北唐山开了6家门店,10月在海口的5家门店开业迎客,同时还在开拓福建市场。截至今年2月底,罗森共计3344家门店,过去一年净开店252家。

便利蜂执行董事薛恩远透露,公司将于2021年开启高速扩张模式。根据规划,便利蜂2021年的门店数将突破4000家,近来已先后进入广东、山东、河南、安徽等省市。

一直深耕四川地区的红旗连锁也开始在兰州开店,同时还在海南设立子公司,拟扩张海南市场。

事实上,其他连锁品牌也在积极扩张。站在“风口”的便利店挤满了探路者,这个江湖将硝烟四起。

温州永商联华超市的汪总表示:“未来无论是超市、便利店还是夫妻店,不是生意越来越难做,而是做生意越来越专业。一线城市受网购影响大,三四线城市的购买力反而在增强,尤其是年轻人的消费能力不容小觑。”

一线城市的便利店市场趋向饱和,成本不断增加,同业和异业对手的竞争,使便利店的经营压力日渐加剧。反之,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四五线城市的消费市场表现出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再加上市场的持续性需求以及政策支持,三四五线城市由此受到各连锁便利店品牌的关注。

连锁便利店将眼光投向了成本比较低的内陆地区,特别是四川和重庆地区,这两地的总人口超过1亿,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人们的消费欲望逐渐高涨,商务区和商业设施对便利店的需求旺盛。

《下沉市场报告(2019年)》中显示,我国下沉市场用户规模超过6亿,这个市场的潜力在多个领域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便利店行业作为其中的细分领域,未来还将迎来市场用户价值的进一步提升,“年轻”的便利店行业开始步入发展竞争和蜕变的快车道。

当前,中国的便利店市场份额主要由石油系占据,其中份额最大的是“易捷”和“昆仑好客”,它们借助加油站网络,在中国的门店数份额达到36%;其他8家便利店(美宜佳、天福、红旗、唐久、全家、罗森、十足、“7-11”)则分享了32%的市场份额。

据阿里巴巴零售和奥维分析数据显示,当前线下传统商品零售渠道大约有630万家小店,超过75%集中在三线及以下城市。这些分布广泛的零售小店贡献了国内快消行业近40%的出货量。

数量如此之众,导致便利店的竞争相当激烈。“行业内的优胜劣汰是必然。便利店的优势在于购物方便、不计毛利,但要想站稳脚跟,还是要依赖团队运作模式,要从消费群体、位置、商品结构和专业运作上下功夫,才能让便利店发展顺畅。”汪总分析道。


03


在质疑中逆市上扬

 

当新零售概念把市场和资本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线下时,二三线和四五线城市的便利店在营收、门店数量的增长上表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很多人不经意间才发现,原来便利店行业一直在增长,优秀选手众多却没有冠军,这是一块多么诱人的蛋糕。

另一方面,这个行业重资本、重运营,行业知识壁垒高、投资回报长,不适合缺乏耐心又总想“吃快餐”的资本。面对大型超市业绩、客流下滑,便利店却迎来增长的问题,汪总笑着说:“船小好调头啊,便利店不像超市,店大,风险也大!”

便利店的竞争开始转向新市场。它们凭借各自的供应链和管理优势,为三四五线城市带去更优质的商品、更规范便利的服务。有零售业老总曾对便利店的未来发展作了预判:“便利店会迎来一次小阳春,跨区域拓展会加剧。疫情结束后,商务活动、教育培训等客流回升,对便利店的发展会更利好。”  

疫情期间,北上广的便利店销售普遍较低,但是地级市和二三四五线城市的便利店恢复就比较快。据业内人士分析,这与当地的人口、城市化进程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密切相关。

在一二线大城市工作生活过的人,回到三四五线城市后,对便利店有认知,会将去便利店购物的习惯保留下来。另外,顾客群年轻化、重品质,对价格不那么敏感。三四五线城市的餐饮还处在升级过程中,因此便利店可以在市场份额中分到一杯羹。而竞争力相对弱的夫妻店,则会随着城市改造而逐渐消失。

为争取市场,便利店都在不约而同地做同一件事情,为自己的品牌做差异化调整。比如,合肥的邻几便利店降低了香烟的比重,提升了鲜食的占比。“目前,鲜食的占比已经近50%,这是我们做得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全家便利店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在便利店里卖咖啡,冷藏货柜包含了鲜食、冷藏品、干货,能够在不同时段满足消费者不同场景的需求;罗森提出便利店的标配是:产品精致化、管理精细化、营销精准化。

从便利店行业来看,线下运营为主体,即门店销售占到便利店销售的80%,是便利店企业销售额的主体部分;线上运营包括到家业务、拼团业务、直播业务等其他形式的社群营销,占到整体销售的20%左右。便利店未来的销售结构,将会呈现两者80/20到60/40的比例关系。

便利店行业资深人士告诉《浙商》记者,便利店是给消费者提供便利的行业。这种便利不仅仅是时间上,更重要的是选择上。正是这两个字“方便”,才使得便利店抵抗住了飞速发展的电商冲击,而便利店扩张的数据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但是,无论如何,电商对便利店行业的渗透力量不可忽视。从最近京东入股见福、阿里传入股喜士多的新闻来看,我们也不难想象超级便利店和电商平台们合作的可能性。尤其当互联网大厂纷纷入场后,便利店可以是社区团购的入口,也可以成为即时配送的前置仓。


04


拼销售更拼粘性

 

三四五线城市消费者的生活节奏不是那么快,这就意味着便利店在运营过程中,要思考如何能够抓住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如何依靠内生力量去满足三四五线城市消费者的需求。此外,社区团购在三四五线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可能对竞逐下沉市场的便利店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罗森便利店总裁曾在一次采访中说:“60后、70后成就了卖场,80后成就了淘宝网络,90后成就了饿了么、美团、京东到家。接下来,00后会成就什么样的业态,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每一代人都不同,我们的产品如果不细分的话,肯定做不好。”

“一线城市永远不缺特别好的、针对消费者痛点的解决方案,但这种解决方案对三四五线城市反而是求之不得。”因此汪总认为,“优秀的行业从业者也应该在低线城市采取扩张策略,来满足低线城市消费者的需求。”不过,尽管下沉市场充满了机遇,但就像硬币的两面,背后也存在着不小的挑战。   

便利店的核心在商品层面,它并非靠一招鲜就能吃遍天下。当一家便利店企业能够在门店布局上走上规模时,一定是这家企业做到了因地制宜,才能在不同的城市商圈、社区,甚至不同的城市实现规模化发展。

这种精细化的思维,更多体现在便利店在商品品质上的打磨和创新。举一个例子,“7-11”的干燥海苔饭团,它通过特殊的塑料纸把海苔和饭团隔开,只有在撕开后两者才相融,保证消费者能食用到酥脆的海苔口感。这是其他日系便利店都没有的设计。一个小小的饭团,体现了“7-11”多年来的技术沉淀和用心。正是这种细致的打磨,才能对市场和商品的微妙变化和匹配程度作出准确的把握。

此外,比销售数字更为重要的是,便利店与用户连接方式的更新和黏性的增加。

面对新一代90后和00后消费者,一个便利店品牌如何伴随他们成长? 当曾经上学的消费者长大成人,他是否还会“跟随”这个品牌? 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或许才是伴随顾客成长的最佳方式。

见福便利张利表示,数据化运营能力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门店产生不必要的库存,并根据门店销售特点调整商品结构,从而提高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谈到便利店的未来,张利表示,未来三到五年内,便利店的整合期便会到来。基于区域整合,未来三到五年,必然产生一个真正盈利的全国性本土便利店品牌。

未来,中国便利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是品牌价值、客户价值和组织价值的全面体现。便利店企业也一定会从“营销型”转为“效率型”,从“批发型”进化为“制造型”。

保持初心,持续创新,坚持长期主义,才让便利店行业在消费变化中赢得机遇。

来源 | 浙商杂志   编辑 | 小京零 


   
更多精彩

  • 观察|国内对标SYSCO的玩家类型(上)

  • 观察|国内对标SYSCO的玩家类型(下)

  • 烤箱,中国厨房里最被低估的神器

  • 白羽肉鸡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未来行业存在巨大发展潜力

  • 观察|美菜做错了什么

  • 餐饮+超市鼻祖:EATALY成功秘诀

  • 餐饮B端电商一片蓝海 谁会是中国的Infomart?

  • 日本的食材B2B巨头伊藤忠和ACCESS带给我们的启示

  • 三井物产、Infomart战略投资奥琦玮子公司

中国第一家专注于餐饮供应链的自媒体

     笔者曾就职于吉野家、新希望六和、美团快驴等,是英国皇家采购和供应学会(CIPS)五级认证会员,餐饮供应链变革的长期观察者,多篇文章发表于今日头条、亿欧网、餐饮老板内参、《冷冻杂志》和《中国食品报》,曾直播讲授供应链公开课《餐饮的采购和供应管理》

    曾为以下品牌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正大食品、新希望六和、凤祥食品、辛普劳、安德鲁、易果生鲜、宁夏悦丰、北京宴、香港马会、田老师红烧肉、美团快驴、Pizza Express、华莱士、台滋味、玛格利塔比萨、日昌、云海肴、杨记兴臭鳜鱼、蜀海、四季明湖、明湖小楼、半天妖烤鱼、董小姐爱地锅、望京小腰等,致力于帮助食品和餐饮企业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

   如果您有餐饮采购供应链的困惑

   请加微信   18610542110  



原创文章,作者:餐一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yu88.com/227589.html

(0)
上一篇 2021年7月6日 04:06
下一篇 2021年7月6日 11: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