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店的茶颜,焦虑的新茶饮




11月10日,茶颜悦色针对这一次集中闭店给出回应,以下为回应中的一些关键信息:这是第三次集中闭店,第一次是年初的就地过年,第二次是七月底疫情反复。

长沙有七八十家门店临时闭店,之前的密集布点在长沙的城市发展中赚到了红利,疫情之下,自然也要承担人流减少带来的结果。茶颜悦色在自救,去浏阳、开株洲、岳阳,拓武汉,是茶颜悦色面对疫情的自救。

疫情缓和,门店会复开。总而言之,“我们还撑得住”。
茶颜悦色在官方回应中极尽轻描淡写,但在关于茶颜悦色闭店的舆论中,我们却看到了事件背后,茶饮业乃至整个新消费的焦虑。
茶颜悦色的闭店,或只是新茶饮乃至新消费发展瓶颈的一个缩影,这其中存在着太多“客观性”因素。
品类发展周期
新茶饮的成瘾性正在降低。
很多人已经发现,当下的年轻人正在从对新茶饮“上瘾”迈向对新茶饮“免疫”。
对于年轻人来说,新茶饮的成瘾性表现为两大方面:
一是产品层面。
一方面相较于传统茶饮,在口感方面更加“厚甜”的新茶饮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
另一方面,不断推陈出新的新茶饮,让年轻人保持着对它的新鲜感。
二是精神层面。
自带社交属性的新茶饮,将自己打造成了一张“社交名片”,让年轻人爱惨了手持茶饮杯凹造型,拍照晒朋友圈的感觉。
但是,当新茶饮的创新出现疲软,当“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不再时尚,当“排队”沦为套路营销的“常规操作”,人们开始发现,新茶饮开始慢慢退出了年轻人的朋友圈与短视频,就连办公室一天点数杯饮品的奶茶星人也开始淡忘奶茶。
所有的餐饮品类都有一定的周期性,新茶饮的成瘾度降低,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是不是新茶饮品类的上升周期已经到达一定的峰值?
从2015年的新茶饮元年到2019年末,新茶饮一直在疯狂地做增量,市场做品牌增量,大小品牌你方唱罢我登场;品牌做规模增量,各大品牌纷纷加快扩张的脚步,直到新冠疫情爆发。就市场表现来看,疫情并未阻挡新茶饮持续前进的脚步,却催化新茶饮提前进入了平稳发展期,以往忙着看前路,谋发展的品牌,不得不在疫情的倒逼下,寻求更加稳健的发展模式。
新茶饮终有一天会脱掉“新”的外衣,露出餐饮运营的本质,届时,各大品牌面临的将是更加完善却也更加激烈的竞争机制。茶颜悦色也好,其他茶饮品牌也好,接下来,迎接他们的,不只有品牌发展的瓶颈,还有品类发展的瓶颈。
人才焦虑
茶颜悦色宣布闭店之时,由海底捞闭店引发的舆论地震尚未平息。
此前,海底捞发布公告称将关闭300家门店,两大头部品牌相继宣布大规模闭店,引发了新一轮的行业思考,其中,人才是一大关键词。
海底捞在对闭店原因的分析中提到,部分门店选址出现失误;让各级管理人员无法理解且疲于奔命组织结构变革;优秀店经理数量不足;过度相信连住利益的KPI指标,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不足等成为海底捞部分门店经营不善,最终被“战略性收缩”的主要原因。在这些分析中,选址失误、优秀店经理不足等,均将矛头指向了海底捞人才储备的不足。
茶颜悦色和海底捞均追求极致体验,只不过路径不同。海底捞的路径是极致服务,茶颜悦色的路径是“优秀的服务+极致的文化与地域色彩”。服务也是茶颜悦色引以为傲的运营维度,但当“长沙密度”不断提升时,茶颜悦色的文化建设,以及服务体系复制,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当网络上频繁出现服务吐槽时,也意味着茶颜悦色的人才供应出现了不足。
资本裹挟
近两年,资本与餐饮业愈发亲密,茶饮业更成是资本争抢的香饽饽。
从资本视角看茶饮业,单店盈利模型易跑通,模型易复制,品牌与产品迭代周期短等,都是资本看中的品牌表现。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1年前十月,密雪冰城、沪上阿姨、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相继拿到了大额融资。其中,奈雪的茶赴港上市,喜茶拿到5亿美元D轮融资。
截至2020年8月,茶颜悦色也已完成了共计四轮的融资,分别为2018年1月的天使轮融资,2019年7月的股权融资,2019年8月的A轮融资,以及2020年8月的B轮融资,投资方有天图投资、顺为资本、源码资本、元生资本、五源资本等。

资本进驻,为新茶饮的发展按下加速键。但在资本加持下的新茶饮,出现了“泡沫论”。
“盲目扩张”的苦果绝不只是海底捞在“独吞”,受资本驱动实现规模化扩张的茶饮业,也饱受“是否盈利”的质疑。
奈雪的茶此前的招股书数据,亦被人指出公司逐年加大的亏损,是由于扩张导致。
业内资深人士分析,未来一至两年依然是奈雪的茶的投入期,亏损或将继续。
茶颜悦色的闭店,是在为此前的高密度开店战略买单。在鼎峰时期,茶颜悦色或可撑起如此高密度的店面运营,但疫情常态化环境下,人流量下降,茶颜悦色需要重新审视高密度开店的战略风险。
总而言之,资本给了茶饮品牌扩张和高速发展的勇气与魄力,同时也加大了茶饮品牌运营的风险,毕竟,摊子铺得越大,风险越大。
流量红利渐失

不只新茶饮,整个新消费的流量都正在流失。
新茶饮是一个被流量捧起来的品类。新茶饮的崛起,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场流量的狂欢。纵观各大茶饮品牌,包括喜茶、奈雪的茶在内的各大头部品牌在内,它们都自有一套流量法则,营销是它们的“拿手好戏”。
喜茶的“排队”,茶颜悦色的“国风”,以及当下层出不穷各种跨界联名营销手法,都是茶饮品牌们绝佳的引流入口,引来流量无数。
但是,随着新茶饮的产品以及营销手法从“新奇”变得“普适”,新茶饮对流量的吸引力开始大打折扣,被流量托起的新茶饮,正在经历流量红利的退潮。
站在消费者的层面,少了流量红利加持的新茶饮,营销开始更加走心,产品开始更加用心。弱化以“新奇”取胜的眼球经济,继而强化以产品为核心的运营本质,这是新茶饮乃至新消费,必将经历的成长历程。

竞争使然
曾经,在流量红利的诱惑下,各类玩家齐聚茶饮赛道。
从2015年开始,新茶饮赛道上既有喜茶、奈雪的茶这样的“新玩家”,也是海底捞、呷哺呷哺、王老吉,甚至是中国邮政、高铁这样的“旧势力”,它们共同激发出新茶饮品类的巨大潜力,同时,也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流量争夺战。
在竞争的驱使下,新茶饮行业高速迭代。
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内容显示,新茶饮已经走过了“原料迭代”的1.0时期和“品类融合多场景”的2.0时期,正式迈入“数字化”的3.0时期。对于茶饮品牌而言,跟不上迭代的脚步,就意味着随时被甩出竞争圈。
针对长沙市场而言,新晋的网红茶饮品牌,以及奈雪、喜茶、书亦烧仙草等资深品牌也在分羹长沙市场。这样的竞争环境,也需要茶颜悦色重新衡量高密度策略的利润保障
当下,还正处新茶饮的淡季。尽管近两年各大茶饮品牌在“冬季限定款”以及冬日营销活动上各行奇招,但新茶饮的秋冬淡季影响依然不容忽视。而当秋冬淡季碰上疫情反扑,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也或是茶颜悦色果断大范围闭店的一大原因。

总结

茶颜悦色的闭店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舆论风波,很大一方面源于很多人从茶颜悦色看到了整个茶饮业,甚至是新消费。
事实上,新茶饮/新消费的黄金发展期是否已经接近尾声,答案其实并不重要。在品类上升期能够享受到流量红利,找到一些发展捷径,固然很好,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走向平稳发展期的新茶饮/新消费,正在朝着更健康、稳健的态势继续前进,这样的环境,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未尝不是好事。
欢迎在评论区写留言,与我们互动讨论!
来源:饮品报 |  作者:饮Sir
编辑:寒斌  |  统筹:大筝 
商务合作:大筝 / 18923764126‬(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本文的提供资料部分来源网络,仅供用户浏览,但我们无法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时性和有效性。若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侵权纠纷等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原创文章,作者:餐饮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yu88.com/232333.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7日 02:54
下一篇 2021年12月7日 02:5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