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餐饮品牌:如何激活场景挖掘新品类新机会?

「改版后有些用户会接收不到推文,请星标本公众号」

关于什么是新品类,各有各的说法,新品类:本质上是对趋势的一种判断。新消费品牌商业六要素:趋势、品类、品牌、区隔、差异化、购买理由。其中趋势是第一位的,如果用雷军的话说就是,站在风口上的猪——风口就是新品类。

 

商业是不断分化的,分化带来机会——开创新品类的机会领先一步是先烈、领先半步是榜样。那么如何判断你是走了一步还是半步呢,其实就是对于分化与新品类的思考。

 

  • 发现和选择品类机会,是企业家的首要的经营决策

  • 品类分化带来了新的市场空间,分化是商业发展的原动力

  •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价格带展开战争,显然是不明智且需要更多资源的

  • 新的媒介产生新内容、新的内容带来新人群、新的人群促发新的品牌机会

我们用一个最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基于底层的判断——商业的秘密都在客户口语化的表达之中。因为,消费者以品类思考,用品牌表达的。这时候我们就要去看、去调研、去观察,当消费者产生需求时,他是怎么去表达的。

离顾客越近,离答案也就越近,所谓:舍本逐末就是不去市场、不下市场、不看数据,那样的策略制定的,真是离题千里。

调查的目的就是在消费者口语化的表达中,找到消费者心智认知的空白——心智空位。换句话就是:那些意中有、语中无的需求。别谈什么兴趣、天啊,需求还没搞清楚,还敢谈兴趣。

  • 企业通常喜欢从企业(从业者)的角度去思考、创新和定义品类。实际上,我们说强调的品类是基于心智认知的,尤其是潜在顾客的心智认知。当你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是,当你真的做到Stay hungry、Stay foolish才能够看到顾客的认知、甚至是才能意识到顾客认知的客观存在。

  • 越是在行业待的久,越容易内部视角,高手就是可以马上跳出内部视角,秒变小白。凡张口必我、我、我的时候,那才真的是危险。所以,很多时候从行业的角度看是老的品类,但在潜在顾客看来却是新品类,甚至是存在品类创新的机会。

01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商业上更是如此:问题总在外部、答案却在顾客心智之中

所以,我们反复强调:商业竞争的秘密都在顾客购买的口语化表达之中——顾客在哪里,问题就在哪里,答案也就在哪里。

1)调研方法:绘制心智地图

心智地图指的是:品牌在顾客心智中留下的印记 。最成功的印记是品牌成为某个品类或某种特性的代名词。这样当顾客产生相关需求时,便会将该品牌作为首选。

  • 绘制心智地图的4大要素:品类分化、竞争排名、品牌传播、长处分析

  • 绘制智地图的三个目的:掌握竞争格局、避免正面冲突、探索心智机会

 

2)调研的维度与问题设计

经营现状:发展历程、产品特点 、市场份额、营收规模、渠道表现

顾客状况:品类价值、特性指向、购买理由、需求表现、顾客评价

竞争分析:选择原因、最强替代、优劣分析、顾客特征、市场表现

企业思考:最大机会、最大挑战、团队擅长、运营承重、差异卖点

 

3)典型消费者问题

  1. 有什么感觉不方便的地方?(品类痛点)

  2. 您对这个产品有什么好的评价?(顾客正面评价)

  3. 有什么不好的评价?(顾客负面评价)

  4. 您对这个产品有什么建议?(顾客痛点)

  5. 您在什么状态下急需用这种产品?(需求表现)

  6. 您为什么用这种产品?(购买理由)

  7. 这种产品为您提供什么好处?(功能、利益)

  8. 您使用这种产品最关心哪些因素?(特性指向)

  9. 您认为这种产品怎么称呼?(品类归属、品类认知)

  10. 这种产品您会用哪个品牌?(品牌认知)

  11. 这种产品您知道哪几个品牌(品牌偏好)

 

实际上很多品类在分化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个模糊阶段的,我把它称作——分化的临界值状态。

比如像进口啤酒,可能在重度消费者认知中,它已经形成了新的品类——卖点进口啤酒。甚至是这种重度消费者人群在认知上支持区隔产生。

但是在广谱人群当中,它可能还没有这个区隔的认知基础,可能觉得这两个都是属于啤酒品类里面。

02

新品类的三个判断标准

1、消费趋势

是不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购买这个产品,尤其你的母品类中的人,是不是在往你这边靠。比方说酸菜鱼(母品类)的人里面是不是会有更多的人转移到你认为的趋势里。

 

2、可感知性

新品类是否较原品类有清晰有效的利益点——它相较原品类的一个清晰的利益点,也就是我们说的:差异化的价值点是不是明显的能够让顾客很清晰的去感知到

再比方:进口啤酒的口感是不是真的和国产啤酒有非常明确的可感知差异,尤其是对非重度消费者而言。如果是,那么推动品类化的品牌,要尽快在认知窗口之前抢先进入心智。

 

3、对手的防御

第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原品类的对手。这一类的竞争对手,对我们的威胁是最大的。他们非常熟悉行业,甚至可能比你强大。

你分化出来的新品类,通常都会对他们造成利益损害,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来封杀你。这种要找到对手结构性劣势。这个要从对手的具体情况来说,这个就需要你自己去思考了。

 

第二个需要注意的是:跟你一样在推动品类分化的对手(比如:姚酸菜鱼VS 太二、周师兄 VS 珮姐)。竞争其实就看谁能够抢先一步,更快速的去进入心智,去抢先占位,进而在心智中建立认知优势。

 

既:一个是原有品类的对手,要引发结构性劣势。一个是品类内的对手,要能够去抢先。具体如何做,这个就是品牌要去思考的了。

03

场景与场景激活

  • 场景:时间+空间,激发特定行为的、具象的更小的时空维度

  • 场景的价值:唤醒需求、触发行为(需有强触发物)

  • 场景三要素:工具、触发情绪、利益既得(失)性

 

市场细分概念中所提到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收入等维度信息,还原了目标消费者的“轮廓”,但往往丢了目标消费者的“魂魄”。

比如我们常说:我的目标人群锁定在白领、35岁以上、女。这就是个典型的只有“轮廓”没有“魂魄”的表达。这种“提纯”的方式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要的是有温度、活生生的具体魂魄。

 

大场景:八月十五的月饼;端午节的粽子;除夕夜的饺子,鞭炮: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全国人民的大场景。

小场景:还有生活中个人的小场景,参加合作伙伴的一个重要的会议;代表公司发言10分钟;大学生毕业第一次面试,一身笔挺的西服的需求可能就因此产生。卖冰糖葫芦的,都要放一首歌:都说冰糖葫芦儿甜、甜里面它透着酸……你原本不想吃,这音乐一放,来一个吧。

 

人的一部分需求就是由这些具体的场景而产生的。人的行为,是环境的产物,在特点的场景之下,产生特定的行为。

人,每天都走过“N重门”,家门、车门、公司门、电梯办公厕所门;人,每天都看到“N重门”,铁门、木门、玻璃门、防盗门、栅栏门。每推开一道门就是一个新场景,对需求的管理、人性的洞察、场景的发现、重塑是营销的首要工作。

1)需求洞察:产品与需求之间的颗粒度,时空还原

2)场景还原:场景传达,包括:文字、海报、H5、音乐、新闻事件

3)触发情绪:以行为为导向的,具有明确群体性的情绪

4)利益既得(失)性:简单的动作、高效的解决

01:制造,比较效应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羡慕嫉妒恨,是在关系的远近中持续的发酵。羡慕、嫉妒、恨反应了嫉妒的结构、层次和来龙去脉。

 

  • 对生活、职业美好的向往,羡慕之心人皆有之,离的远的就止步于此了,身虽不能、心向往之,羡慕到凭什么是他,不是我,就成了嫉妒。

  • 正所谓:学到知羞处,才知艺不精,一个人正是透过嫉妒这种难于启齿的情感,才真切地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如人处。这是题外话,暂且到此。

制造比较效应,多用于竞争性广告、文案或宣传中。条件:

1)成熟品类

2)消费者在持续消费者过程中,对于品类属性、特点有明确的感知、认知度

3)比较锚定点可衡量、可感知、可量化。

 

  1. 锚定比较对象:基于可感知的差异化优势,选择、锚定比较对象

  2. 具化比较物:比较物要可衡量、可感知、可量化。如:特征、品质、功能、利益、效果

  3. 制造落差感:创意的戏剧化表达核心在于制造落差感,而非创意

  4. 行动指令:以结果为导向的行为引导,既:广告设计时要自带“钩子”,锚定比较对象、具化比较物、制造落差感都是为“钩子”抖包袱。

02呈现,认知失调

 

认知与审美的需求是马斯洛后期对于需求层次理论的补充。解释与理解现象伴随着人的一生,当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时,既产生认知失调。

 

1)通常人的认知和行为趋向保持一致,认知和行为彼此矛盾的情况称之为:认知失调。

2)个人认知受到群体集中反对,即和群体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产生认知失调。

3)社会中的某种观念、流行、态度、文化、价值观,都可以引起、造成认知失调。

4)当认识失调时,个体要么改变态度、要么改变行为。

 

消费者既是广告行为的起点,又是广告的终点。广告要完成从引起注意、产生兴趣、激发欲望、促进行动整个过程。

既刘易斯提出的 AIDMA 理论:消费者从接触到信息到最后达成购买的 5 个阶段:引起注意—激发兴趣—唤起欲望—留下记忆购买行动。借助呈现认知失调,可以达到引起注意、激发兴趣的目的。

 

通过制造认知失调,引起注意的四种方式:

1)逻辑上的矛盾

2)文化价值的冲突

3)新旧经验相悖

4)观念的矛盾

逻辑上的冲突: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从不收到收,制造逻辑冲突

文化价值的冲突:营养还是蒸的好,中西饮食文化价值冲突,蒸VS

新旧经验相悖:洗了一辈子头发,你洗过头皮吗

观念的冲突:冬虫夏草,现在开始含着吃

03:营造,剧场效应

 

消费的戏剧效应:消费的符号化,或称之为符号化的消费。通过符号传递产品之外的隐性信息,是消费者消费过程中或多或少的潜需求。

包括:价格信息、文化偏好、社会阶层等诸多隐藏在产品背后,附着在符号之上的信息。

 

越外化的品牌,消费越符号化。贵不见得要贵的有道理,但贵一定要让人知道,LV、茅台、中华烟,把贵做到了尽人皆知,该消费时自然就消费了。你不用教消费者理解什么是戏剧化、更不需解释为何贵。你把戏份做足,他该唱你这出时他就必须给掏钱“请你”出场。

 

比如:8848、小罐茶亦是如此,贵的尽人皆知,剩下的就等待成功。从这个角度说杜老板是深知其中之道理。他一以贯之的营销的不是需求而是欲望——消费与“戏剧”展示的欲望。

什么是广告,释放受众欲望,让欲望合理化的手段。高手一出手就是高举高打,赚有钱人的钱投入多、速度慢,但效率高。

贵到尽人皆知,消费自然而来。劳斯莱斯在中国一年就做几百台的市场,要是按照互联网流量,精准投放逻辑那就投放给这几百人看不就可以了。

事实上,不可以,你想卖给这几百人就必须让上亿人都知道,全天下人都知道你贵的时候,客户就自己送上门、消费者不请自到了——这哥们有钱,开劳斯来的,跟着他准没错。

价格本身就是一种信号,在消费戏剧的环境下,只买贵的是最大的道理——在社交中带来最大的效率,我不用跟你说啥、也省去了很多自我介绍,来看看我带什么表、开什么车,还需要多费口舌吗,这多高效。

把一个产品卖贵,本身就是把产品社会化、消费符号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说:小罐茶还是卖便宜了,越贵卖的越好——送礼害怕别人知道贵吗,就怕对方不知道啊。

戏剧效应法则:

  1. 受众要广,“观众”越多,戏剧消费动机越强

  2. 信号要强,媒介信号越强,戏剧效应越强

  3. 渠道要窄,渠道越窄,势能越大

  4. 价格要贵,贵到尽人皆知,消费不请自来

  5. 卖相要好,超级品相就是超级价格

 

以小罐茶为例:

受众要广,投入过亿,狠砸知名度

信号要强,央视、卫视、参考消息、央视、机场、高铁、互联网、新媒体客户端全方位广告覆盖

渠道要窄,独家区域制+三级店

价格要贵,全国人民都知道,不知道是小罐茶的错

卖相要好,开创小罐包装超级品相

-END-
作者 | 后山客居,燕山大学硕士,米色米酒品牌总监
整编 | 饮O2O-小贝

延伸阅读

  • 营收超1.6千亿!2020年中国快餐百强分析报告

  • 一年融资23起,谁在炒作预制菜?

  • 喜茶降价后,奈雪也推出9元饮品,还要进军中式烘焙市场

  • 又一火锅品牌获得亿元融资,火锅赛道还有多少想像力?



合作/投稿/咨询等,欢迎骚扰O2O君!

电话/微信号:13392164760


原创文章,作者:餐饮O2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yu88.com/234592.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月30日 11:03
下一篇 2022年1月30日 11: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