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这篇文章缺个好标题!

如何玩转粉丝经济和运营社群?

经常有传统企业来请教,我们该如何转型,该如何发展粉丝经济,如何经营社群?

而我会反问他,你为什么要转型,为什么要发展粉丝,为什么要建立社群?

绝大多数企业的答案很难让人满意,因为他们根深蒂固的思维是从企业自身利益出发,很多企业其实对移动互联下企业的变革根本上是缺乏思维转变。

讲三个亲身经历的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前些天被江苏电信网厅邀请参加他们的一个周年庆活动,奕宏作为当地的自媒体人被邀请。

这个周年庆与众不同的是没有领导讲话,也没有假大空的感谢,只有大家自我介绍和一起玩。

首先是来自江苏各地的自媒体人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业务和从业心得。

而江苏电信网厅的老大基本只有听的份,席间他只是静静地听大家对各家运营商的吐槽,当然也包括电信的。

我在电信刚接手联通133时代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吐槽,那个时代的电信给人就是一副高高在上的事业单位样子。

因为都是自媒体人,所以绝大多数是移动互联网的重度使用者,于是难免吐槽运营商信号问题和流量不能每月累积的痛点。

再后来就是参加各种庆典活动了,网厅的老大也是蛮拼的,一个劲地卖萌,和粉丝们打成一片。那天总之很快乐,很惊叹江苏电信这样一个老牌的国有企业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过了一周,奕宏突然被拉进一个群,原来是江苏电信网厅开通的一个天使客户群。陈总居然真的听取我们的意见开创了一个新产品,ifree卡。这个卡最大特点就是流量不清零,每月可累积。小伙伴们都被惊呆了,这还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电信吗?还是那个被移动嘲笑的电信局吗?

记得之前媒体上不是报道,流量累积从技术上难以突破吗?看来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想做啊。而谁先真的站在消费者角度去思考,一切没有不可能。

接下来的一周里,电信的小伙伴和粉丝们密切沟通,如何帮助粉丝用的更爽,更方便,更省钱。粉丝们也积极参与其中,于是我见证了历史上第一款由消费者与电信运营商合谋的产品。这不就是小米黎万强所说的参与感吗?

看看,小伙伴们设计的广告稿,真的是醉了!

第二个案例,是南京的一个商业项目:淘淘巷。在2007年时就创立了中国最早的O2O商业。当时由西祠胡同上的版主“败家妹妹”为首的一批线上特色店聚集在淘淘巷,于是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线上社交、线下体验、成交的的商业模式。(那时还有个时髦的名词叫“分赃”)。

这个项目的诞生充满了互联网基因,可是那时还完全没有O2O概念,再后来由于生意无比火爆,客流如织,商城的运营方也忽略了这种互联网基因,当大量的消费者涌入,等着进淘淘巷的商户至少排队8个月以上,你可以想象商城与商户之间会是神马样的关系。

到了2014年,由于淘宝电商的冲击,消费者购物习惯改变,同业态的过度竞争,淘淘巷运营团队也开始积极面对变革与挑战,从硬件环境、商业业态都做了调整。更重要的是聘请外脑进行了全员的思维转变、组织的重组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过去,淘淘巷策划的商业活动绝大多数以引流、促销为主,策划部绞尽脑汁,企业贴钱贴人,消费者为了奖品、促销也会参与,但收效甚微,商户只是被动配合,策划部毫无成就感可言。

而经过系统的培训,思维的转变。今天的企划团队在活动策划时,就以商户为中心,把他们拉进来一起玩。运用微信和微博公众号讲述商户的故事,发起的“美食天团”“创业天后”评选活动,并免费运用场内场外广告帮助商户建立品牌,引起了商户粉丝、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策划部从活动策划中心转变为内容制造中心,娱乐活动中心;与商户之间的关系由上下级管理关系、租赁关系转变为核心用户、服务协作关系。让商户真正参与到淘淘巷的活动中来。在最近的“你最喜欢的淘淘巷店铺”评选活动中,商家拉票,粉丝参与,短短一周就获得4000多投票,这与企业以往单独策划活动的参与度完全天壤之别。

而淘淘巷随即建立了魔创学院,聘请各个领域的行家来给积极商户进行培训,更邀请优秀商户进行经验分享,如今他们运用线上社群,线下课堂和商户打成一片,再也不像曾经的运营部门说的:我觉得管理商铺好为难,充满无力感,除了罚款和收租子,我好像什么都没干。

鉴于企业内部协议,不能透露更多运营细节,希望淘淘巷的转变能给一些B2B2C的经营者一些启发。

第三个案例是一个如何经营好社群的案例。

社群,是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时代最时髦的名词。今天一个人如果没有进几个微信群,或者自己没有建个社群,那简直就没有活在这个时代。奕宏自己也有一个收费的群,还有一个纯粹基于兴趣的群。坦白说,经营一个社群非常不容易。我也加入一些收费的群,大多数都是以讲课、分享为主。有一个社群,他的运营方式与众不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社群是基于老友圈的一个社交群,进群有正式的流程,需要有人推荐、有专门小组进行评估和线下的迎新交流机制,还建立了功能齐全的管理小组,和所谓的去中心化社群比较,他既有一定的开放性,又有一定的封闭集中性。这就是在南京小有名气的沪宁双城会(公众号搜索“沪宁双城会”可关注)。经过近年的社群实践,奕宏也认知到社群越大,效果越差,一个超过100人的群,就已经非常难以管理和运营了。而群友之间的连结和互动也会随着群人数大幅增加而大幅下滑。很多群,一开始很热闹,不久就冷冷清清,建的容易散的快。而沪宁双城会的推荐邀请制,个人信息实名制、线下迎新制、集体评估制以及管理小组集体管理社群等管理机制,看上去是反移动互联网的,逆潮流的,恰恰却吻合了社群运营的三个法则:

1、价值观法则。群的建立运营三重境界:价值观、兴趣、利益。最高境界是价值观统一的人建立一个社群。沪宁双城会对入群群友的审核就是在寻找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

2、铁杆粉丝法则。一个群有五百个酱油粉不如有两个铁杆粉,只有铁杆粉才决定了群的活跃度、持久度。粉丝比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

3、连结法则。社群是粉丝与粉丝之间的连结,而不仅仅是粉丝与品牌或者粉丝与群主之间的连结。连结越多,价值越大。而这个连结不应群人数多少决定,而由彼此之间互动频次决定。三个案例,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都是奕宏亲历的粉丝经济、社群运营的案例。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因为一切都刚刚开始,所有人都是在探索与实践,只是希望这些对大家有启发,有帮助。

行者奕宏

行者奕宏,名余奕宏,广告人、自媒体人、社交网络人,15年植根本土品牌营销,专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线下商业转型,独创《8小时打通粉丝经济》训练营;《用社交网络建立品牌》课程;国内研究餐饮行业粉丝经济的第一人;品途网、新食品杂志等多家新媒体特约专栏作者,任多家媒体、商业集团、企业品牌粉丝经济战略顾问。公众号:xingzheyh

个人号:xingzheyihong

QQ:598684088

餐老板资讯网,为全国餐厅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饮经营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饮经营资讯,学习更多的餐饮营销、管理、外卖、装修,采购等经营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门头战略余奕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yu88.com/167214.html

(0)
上一篇 2015年2月3日 08:06
下一篇 2015年2月3日 17:2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