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字数最多的一章

2020年11月27日 No.853

1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白话文翻译

那些得道者,都有这样的特质:天得道则变得清明,地得道也会变得安宁,神得道了就会灵验,谷得到了就会盈满,万物得道后就会获得生机,侯王得道,就可以获得天下的正位,坚守正道,成为天下之尊。换个方面来说,天如果失去清明,恐怕就要撕裂。地失去安宁,恐怕就要荒废,神失去了感应,恐怕就要消歇,故事去了空虚,怕是要枯竭,万物失去了生机怕是要灭亡,侯王失去了高贵的德行,怕是要被推翻。没有贱何来贵,没有下何来高。自古侯王都把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这不正说明他们早已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吗?不是吗?因此,若是隔弃、苛责民众,则会失去民众。所以得到的侯王不欲像华美的玉,而愿意去做坚硬的铺路石。

2

这一章,是全本道德经里面,字数最多的一章,没有之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开篇就是一连串排比,一个“一”字,就出现了七次。

天地神谷乃至万物,得了“一”能够有如此之大的变化,那这个一到底是个啥呢?

读道德经,最好的理解方式,就是忠实于原著,在原文中寻找其他还有一出现的地方。

相信你也想到了,那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因此,把“道”代入到原文中替换掉一,然后再体会原文,非常好理解。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老人家不用“道”,而用“一”呢?

别笑啊,这可不是咱们上小学时候老师考阅读理解,为什么用了“美丽”,而没用“漂亮”这么肤浅的问题。

道德经满共五千余字,每一个字,都值得深入研究,更何况在这五千多字中,这一章文字最对,而且还出现了同样的重复字,难道不应该多琢磨琢磨吗?

“一”怎么来的?是不是“道生一”?

因此,一是道的具体呈现形式。从“一”再生发出而,再扩展至万事万物。

天地什么时候分开的?不知道啊

道什么时候形成的?也不知道啊

所以说,“道”无法用语言形容,更无法用某个具象来描述。

但“一”不一样了,在开天辟地的混沌之后,开始演化,轻盈的部分上升,厚重的部分下降,天地分开,天得以清,而地得以宁。

好多人到了内蒙,到了蓝天草地之下,都会感觉浑身舒畅,哪怕只是看到那样天清地宁的照片,都会很治愈。若是在雾霾之下,哪怕开着净化器,也会觉得非常烦闷,心情不舒畅。

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原始人的时候,几千年上万年都呆在那样的环境中,只是最近的几百年,才有了这样不好的环境而已。我们虽然不记得,但我们体内的基因,可记得那美好的环境啊。

天地有了这个“一”,便有了“天清地宁”。

你可记得皇上住的皇宫叫啥名字吗?

对喽,乾清宫,那皇后呢?

对喽,坤宁宫。

这说明啥呢?

说明道德经曾经是帝王家的宝典啊。一清一宁,出处就在这里。

有人说了,那这个乾坤,不就是来自于《周易》吗?

没错,但周易对乾坤的说法,可不是清与宁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是周易对乾坤,即天地的讲法,并不是清与宁啊。

说完了天地,接下来又说到神、谷、万物、侯王。

按照我们传统的论证手法,是不是都是起一个大头,最终落到一个具体的点,中间再辅佐一些论据?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实质上和论语很类似,都是对话体,对面都坐着人。

先从天地举例子,更容易让对面的人理解,接着说,你看神是不是也这样啊,谷是不是也这样啊,万物不也是如此吗,因此你作为侯王,也要如此才行啊。

层层论证,层层带入,不点头还等啥呢,是吧。

老人家说了这一大段之后,觉得还不够到位,这只说了得“道”能够达成的结果,还得再加把劲。

于是,又说

其致之。

意思是反过来说,即换个方向,换个角度来说。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还是刚才的例子,不增不减,但方向反了。

这天要是不清,恐怕就要裂开了;地要是不宁,就要废掉了,这个发当废讲;神要是不灵,怕是也要废掉了,歇通竭讲;这谷要是不能充盈,也就完蛋了;万事万物要是都无道,没有生机,那就是要毁灭呀,完犊子啦!

这是现在,估计你听了没啥太大的感觉,毕竟不是老人家坐在你对面,毕竟你不是掌管着一个国家的帝王。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这位老者,高参坐在你对面,前面说了一堆,这样这样,你就能好,现在说了一堆,不这样这样,就完犊子了,那么接下来,要说的,不用猜都是,我如果不这样这样,也就完犊子了?

是的,最后一句点题的话,就是“侯王无以贵高恐蹶”。

“蹶”,一看字就知道,站不稳,跌倒啊。侯王跌倒啥意思呢?倒台,完犊子呗。

你说,听老人家说话,是不是一头冷汗?当帝王也得胆大啊,否则得被老先生下个好歹。

那“无以贵高”,就有点费解了,之前都说,要虚怀若谷,要善处下,这又说“贵高”,矛盾吗?

别急着矛盾,继续往下看。

老人家接下来说了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上面说的“贵高”,在这里就有了诠释。这里又用到了“有无相生”的原则。

高贵的位置怎么来?高贵的位置如何能不被推翻?

答案就是“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因此,那些侯王称自己为孤寡,称自己为不穀。这不就是清楚地知道贵以贱为本吗?

孤家寡人,本身就不是什么好话,在四十二章里,同样也说过“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这样的称呼,不就是在警告自己,不要乱来,否则就真成了孤家寡人了。

之所以你位高权重,那是因为有人民赋予你权利。之所以你归为君王,正是因为有那些所谓的“贱民”。高低贵贱,分不开的啊。

为了强调语气,还专门加了一句“不是吗?”。

你看,高手就是高手。有些人,总喜欢给别人提意见,这不对,那不对。

其实提意见到没啥,最可恶的是这些人只会BB,提不出一点点建设性的意见,只会吐槽,只会BB。

高手就不一样了,不但给你讲问题,还给你解决方法。

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这个“致数舆无舆”,特别不好理解。

我看了多家的注解,有人说这个“舆”是车,把这里理解为整体与部分。说车是由多个部件组成的,每一个部件都不能称作车,但组合到一起,就是车了。比喻事物是一个整体,不要纠结在细节上,要整体的看问题。

单独这么说,倒也没问题,但放到这里,和上下文对照来看,总觉得不搭调,跳跃性太大了,前面正说高低贵贱,突然这里讲整体部分,不好理解。

另一种说法,说这个“舆”通“誉”,意思是说,最高的称誉,就是没有称誉。默默做奉献就好了。这种说法,也挺好,提醒对面的统治者,踏踏实实做事,不要过分在乎声誉。

但,放到这里,也觉得不那么搭调。

最终,我看到这样的解读,我觉得似乎是更合适的。

在新浪博客里有一位叫做[玄易道人[1]],他是这样解读的。

與:众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听與人之谋”;《国语晋语三》“與人诵之”;《周礼夏官序官》“與司马上士八人”)

致:前文已注有窒塞、停、戒之意。

数:责也(《列子周穆王》“追数吾过”)

由此可知,與若解为“众”,则“众”相对于侯王来说正是贱(贵之本)、下(高之基)。而致与数(隔弃与苛责)则是对待众的两种典型的错误态度,显然脱离了以之为本、为基正确立场,必然导致“无與”也就是失去民众,失去根基。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有了对上一句的理解,这一句也就不容易理解错了。

首先,本句从文法上看,禄禄若玉与硌硌若石应当是并列关系,都是“是故不欲”的对象;

其次,从文字上看禄禄若玉,硌硌若石正分别对应着贵与高。禄禄:贵貌也。(成玄英疏《庄子》“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硌:山上大石《玉篇石部》,硌硌:层层叠起状。

最后这一句从反面角度再次申明本章的主题,侯王不欲贵、高。

此段意为:

因此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侯王以“孤”、“寡”、“不毂”这些贱名自称,这不是以贱为本吗?不是吗?故而(对于民众这一国家的根本)若是隔弃、苛责民众则将失去民众。所以侯王不欲象名贵的宝玉,也不欲象高垒的大石。

是不是这样更契合上下文?

3

这一章,字数最多,理解也不容易。

总结一下重点

①、看本质

看本质,已经是道德经自始至终所讲的要义。

开篇的七个一,都在讲最核心,最重要的那个“本源”,看到本源,基本上就看清楚了事物,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损失。

比如说,现在市面上有太多的所谓投资理财的项目,有的项目包装的让你看都看不懂。

这时候,咋办?选不选,投不投?

这时候,看本质的技术就有用了。

你只需要抓住一点,这玩意合法不。

比如说有人要炒外汇,炒原油,要知道,我国境内除了银行,没有一家机构有资质做外汇啊。因此这就属于违法行为,一旦出事,一分钱都拿不回来,而且还可能被列为共犯。

还有人说,这个项目看不懂,问我怎么弄。我说看不懂就不弄啊,为啥要让你看不懂?不就是为了骗你嘛。合法的事情,哪里有让人看不懂的呢?

看本质,抓重点,才会避免损失。

②、相反相成

有低才有高,有贱才有贵,看到了这一面,也要清楚有那一面。

事物的运转规则,是相反相成的。作为管理者,领导者,有这些人愿意让你管,给与你权利,你猜能管,没有下属,又哪里来的领导呢?

③、为人民服务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是具有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

为人民服务,毛主席用这五个字就把组织的本质说清楚了。

“珞珞如石”,踏踏实实做一块铺路石,为人民服务,不也是这个意思吗?

这一章,有点长,辛苦你看到这里了。

最后,祝你“得道”。

References

[1] 玄易道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2742b01009e77.html

原创文章,作者:餐谋张大宽,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yu88.com/211830.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1月28日 09:05
下一篇 2020年11月28日 09:0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