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正式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以后还能怎么吃“糖”?

WHO正式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以后还能怎么吃“糖”?

WHO正式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以后还能怎么吃“糖”?

6月29日,一则“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新闻迅速被传开并引起众多热议。消息指出,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于7月中旬宣布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可能存在致癌的风险。

 

7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正式发布了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

 

由于阿斯巴甜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IARC将阿斯巴甜纳入“可能对人类致癌”的2B组。该分组指有较小可能对人类致癌,与人类癌症相关性证据有限,在动物实验中的证据等级不充足。在该分类内的食品还有泡菜等。

 

JECFA则指出,会维持原有的建议,即每日允许摄入量为0-40毫克/每公斤体重。例如,假设没有其他方面的食物摄入,一位体重70公斤的成人每天要饮用9-14罐以上每罐含有200或300毫克阿斯巴甜的软饮才会超过每日允许摄入量。世界卫生组织同时表示会继续监测阿斯巴甜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

 

WHO正式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以后还能怎么吃“糖”?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阿斯巴甜评估结果

图片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和食品饮料行业对健康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消费者越来越愿意去了解食品行业的相关知识,变得更加专业,而食品品牌也一直在推陈出新,推出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更健康产品。

 

那么,在此次风波之下,消费者应该怎么正确对待糖和代糖?食品品牌和企业还有什么解决方案?除了现有的配料表、营养成分表,是否还有更好的方式帮助消费者去判断自己购买的食品饮料是否健康呢?

 

 

 

01
从糖到代糖
糖真的不健康吗?

人类吃糖、制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对糖的爱早就刻在人类的基因里。

 

糖一般指单糖和双糖,属于碳水化合物的一种,而碳水化合物作为人体七大营养素之一,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维持人体的正常运作。我们一般可以从水果、牛奶、蔬菜、蜂蜜等天然食物中获取糖分,另外会在零食、饮料中摄入添加糖。

 

人体内若缺少糖分,容易引起低血糖,危害健康;但过度摄入糖,也可能会引起上瘾、肥胖,从而增加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病等疾病的风险。[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成年人每天摄入糖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3]但实际上这个分量非常容易超出,一瓶435ml的可乐的含糖量约为46g,一杯600ml的奶茶含糖量约为42g。[4]

 

因此,近年来随着“过度摄入糖分有害身体健康”逐渐占领大众心智,代糖开始走进消费者的眼中。实际上,人类使用代糖已有多年的历史,其制作成本远比蔗糖和葡萄糖低,而甜度更高。[5]人工代糖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六代,第一代产品糖精钠在部分国家已被禁用,第六代是纽甜。[6]而目前除了人工代糖,还有天然代糖、低聚糖等。

 

此次风波中的阿斯巴甜,是最常见的人工甜味剂之一,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作为食品成分批准使用,属于第三代人工代糖。[6]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阿斯巴甜占中国人工甜味剂市场12%,仅次于甜蜜素和糖精钠。[5]由于在相同的甜度下,阿斯巴甜热量仅为蔗糖的1/200~1/300[7] ,且甜味持续时间更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行业,也常被用作生产无蔗糖、低热量的产品。

 

WHO正式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以后还能怎么吃“糖”?

阿斯巴甜

图片来源:Aspartame.org

 

代糖旨在使消费者可以更无负担地享受甜味,但随着对代糖的研究逐渐变多,人们对代糖的认知逐渐加深,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WHO在今年5月发布了《非糖甜味剂使用指南》,指出不建议使用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因为现有证据表明,使用非糖甜味剂在降低成人或儿童体脂方面没有任何长期益处,且长期使用非糖甜味剂可能会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如增加成人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死亡的风险。[8] 但指南中同时提到,由于研究参与者的特征不同且非糖甜味剂的使用模式复杂,该建议是“有条件”的。

 

WHO正式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以后还能怎么吃“糖”?

WHO发布的《非糖甜味剂使用指南》

图片来源:公众号@世界卫生组织

 

 

02

天然代糖是更好的选择吗?

在一种代糖出现安全隐患时,寻找新的替代很可能是其中一种解决方法。

 

除了阿斯巴甜外,如赤藓糖醇、阿洛酮糖等代糖的名字在近年来也开始被消费者熟知。但是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他们都是“代糖”,并没有去更深入一步了解它们是属于人工代糖、天然代糖还是低聚糖,什么是非营养甜味剂,什么是营养甜味剂……例如在WHO今年5月发布的《非糖甜味剂使用指南》中,非糖甜味剂包括了人工代糖和天然代糖中的非营养甜味剂,但不包括营养甜味剂。[8] 这些可能是继消费者了解代糖后,下一个愿意主动去了解,以及市场可以引导消费者去了解的知识点。

 

另一方面,从趋势上看,虽然天然代糖比人工代糖成本更高,但随着不可阻挡的健康化趋势,天然代糖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人工代糖。据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预计2021年-2026年,天然代糖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3%,而人工代糖仅为2%。截止到2020年,天然代糖占甜味剂市场规模的30%左右,预测未来该占比会稳步上升。[6]

 

在市面上我们其实已经可以看到很多使用天然代糖的产品,如许多产品使用赤藓糖醇、木糖醇等天然代糖代替蔗糖。

 

WHO正式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以后还能怎么吃“糖”?

能量饮料“魔爪”Monster Ultra系列使用了赤藓糖醇

图片来源:Facebook@Monster Energy

 

另外,许多产品并不限于使用单一种代糖,而是使用两种或多种代糖,以调配出更好的味道或是控制成本。比如喜茶无糖气泡水使用了赤藓糖醇和三氯蔗糖。

 

WHO正式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以后还能怎么吃“糖”?

喜茶无糖气泡水

图片来源:天猫@喜茶官方旗舰店

 

味之素的液体甜味剂中,除了赤藓糖醇之外,还包括安赛蜜、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甜味剂。

 

WHO正式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以后还能怎么吃“糖”?

味之素液体甜味剂

图片来源:味之素官网

糖和代糖,都有其局限性。

 

从目前的研究来讲,天然代糖可能是相对较安全的代糖,但也不代表可以无限制地食用。例如有研究表明,过度食用糖醇会引起腹泻,另外代糖的“甜味”可能并不能骗过大脑,反而会增加对甜食的渴望,也不利于控制体重。[9]

 

除了健康的考虑,代糖引起的另一个争议是味道。有消费者评价代糖产品“代糖味过重”,或者是代糖的味道改变了饮料原本的味道。

 

早在2014年,可口可乐在英国推出了使用甜菊糖(属于天然代糖和非营养甜味剂)的产品Coca-Cola Life,该产品在上市后收获的评价好坏参半。有消费者表示味道没有原来的可口可乐好。[10]目前市面上已经基本见不到Coca-Cola Life的身影。

 

WHO正式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以后还能怎么吃“糖”?

Coca-Cola Life

图片来源:Coca-Cola

 

今年,可口可乐还在美国部分地区的Target、CVS等渠道限时发售了一款“植物基甜味剂健怡可乐”,使用了罗汉果糖、甜叶菊提取物。同时,还在密歇根大学校园进行了一些味觉测试,以接收消费者端的反馈。

 

WHO正式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以后还能怎么吃“糖”?

植物基甜味剂健怡可乐

图片来源:ins@snackolator

 

从蔗糖到人工代糖,再到天然代糖,产品随着科技、研究的进步完善,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在不断更新换代,我们可能会迎来更好的代糖,但不太可能迎来完全安全的代糖,还是要看用在哪、怎么用。

 

毕竟天然存在于水果、蔬菜中的“蔗糖”,给人们带来了甜蜜,如今却被认为是带来许多现代疾病的因素之一。在不控制摄入量的情况下,其实不存在绝对安全的食品。因此在讨论代糖安全性时,也需要有更综合、全面的考量。

 

03
在验证之前
先让产品变得更“透明”

代糖的风险,或许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研究来验证。那么是否有能让消费者更方便了解且更为信服的事物或标准呢?

 

瑞芬生物创始人兼总裁王晓韵在6月16日FBIF2023食品饮料创新论坛的配料创新分论坛中,就代糖的信任危机发表了看法,她表示,代糖其实有不同的分类,媒体、品牌和政府其实需要正确引导消费者。例如国家可以推动营养标签的分级,品牌商要以正确的方式对消费者进行引导,另外企业也要多发声,帮助解决信息差。[11]

 

营养标签制度其实在部分国家已经有先例。近日,一则“新加坡强制推行营养等级制度”的新闻引起了国内网友的讨论。据小红书网友发帖,新加坡开始强制要求把上架的饮料按照营养成分和健康程度贴上标签,并分为A-D四个等级。据新加坡政府官网信息,此营养等级制度(NUTRI-GRADE)的评判标准是糖和饱和脂肪含量的高低,主要为了应对糖尿病等公共健康问题。

 

WHO正式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以后还能怎么吃“糖”?

Nutri-Grade标签

图片来源:Ministry of Health Singapore(新加坡卫生部)

 

我们通常比较关注饮料里的糖,但其实现代人摄入的糖分来源实在太多了,饮料、甜品、冰淇淋等各类零食,甚至还有餐饮。

 

无独有偶,欧洲也有食品标签(Nutri-Score)。根据食品中能量、饱和脂肪酸、糖、钠、膳食纤维、蛋白质等的含量从A到E分为五个等级。[12]

 

WHO正式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以后还能怎么吃“糖”?

Nutri-Score标签

图片来源:Coop

 

无论是新加坡的营养等级制度,还是欧洲的食品标签,因为等级的计算标准是人为设定的,固然难以做到完全客观,只能作为参考。例如新加坡的营养等级制度,参考标准仅有糖和饱和脂肪的含量。欧洲食品标签也引发了众多争议,瑞士国务委员会倡议立法禁止使用欧洲食品标签,因为食品标签不区分超加工食品和非加工食品,也不考虑添加剂、产品的来源或可持续性。[9]另外,橄榄油虽然被普遍认为对健康有益,但因为属于脂肪,也只能被评为C级。后来食品标签改变了算法,将橄榄油纳入了额外的计算指标。[13]

 

我国目前暂无官方的类似标签,但是已经出现了如“薄荷健康”“糖分查查”等帮助消费者了解食物成分、热量的应用。例如在“糖分查查”小程序上,可以搜到某一种食品的配料表、营养成分、热量,而“糖分查查”也设计了“五色营养标签”,根据设定的算法为产品评级。

 

WHO正式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以后还能怎么吃“糖”?

“糖分查查”小程序界面

图片来源:糖分查查

 

实际上,像“糖分查查”这样的应用程序的出现,源自消费者更高的追求,无论是健康还是外貌的需求。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不再仅仅追求美味和口感,而是更愿意去了解食品中含有的成分是什么。当消费者变得更专业,食品品牌自然需要跟上消费者的进步,去开发更好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另一方面,在企业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下,制造出更健康的食品,也符合ESG中的“社会”的部分。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关注消费者的健康,对消费者有利,也对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形象有利。

 

结语

 

总的来说,糖和代糖都并非洪水猛兽。糖是人维持身体健康的必需品,但过度摄入不利于身体健康;而代糖作为糖的替代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消费者更无负担地享受美味,但不能将其作为“免死金牌”,食之依然要有度。无论是糖、人工代糖还是天然代糖,抛开频次和剂量谈毒性都是不够合理的。只要消费者希望能享受甜味,就难以避开食用糖和代糖。在合理的范围内食用,就不需要过度担心。

 

而另一方面,消费者的观念与行业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关系。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觉醒,食品饮料行业自然会出现更多的更健康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又会反过来影响消费者认知,导致消费者行为改变。此次事件过后,消费者对于代糖的安全性要求固然会提高。那么食品品牌、科研机构等组织是否能在“甜”与“健康”中找到更佳的解决方案,让消费者更健康地吃“糖”?让我们拭目以待。

 

-END-

 

源 | FBIF食品饮料创新
编辑 | 餐饮O2O-小贝

WHO正式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以后还能怎么吃“糖”?

WHO正式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以后还能怎么吃“糖”?

延伸阅读
合作/投稿/咨询等,欢迎骚扰O2O君!
电话/微信号:13392164760

WHO正式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以后还能怎么吃“糖”?

WHO正式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以后还能怎么吃“糖”?

原创文章,作者:餐饮o2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yu88.com/286627.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1日 01:50
下一篇 2023年8月1日 01:5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