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摸不着,没见过,但不能说它不存在

2020年12月19日 No.875

1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白话文翻译

有大德的人,行为方式都会遵循于道。

道的模样,模糊不清。

虽然恍惚不清,但其中有象可见。

虽然惚恍不明,但有无可查。

幽深昏暗,其中却有精气。

这精气清晰可知,真实可信。

从古到今,他的功用不变,依靠它来人是万物的本始。

我如何知道万物本始的状态呢?就是根据“道”。

2

这一章,是对“德”的形容。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大”的意思,孔德,就是大德。容,动,行为的意思

有大德之人的行动,是遵从于道的。

还记得那个排序吗?

道>德>仁>义>礼

德,是道的具体体现,陈鼓应引《庄子·天地》:“物得以生,谓之德。”他认为,德乃指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性。

因此,那些有大德的人,行事风格和方式,都是遵从于道的。

到这里,知道了德是从道来的。那么问题又来了,道又是啥样子呢?

老人家接着又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恍,当做明亮讲。惚,当做昏暗讲。象,表象,类似于“形”的意思。“物”,则指的是实物,实体。

道的模样,是模糊不清的。惟恍惟惚,似明似暗的感觉,看不清。

第十四章里面,还记得吗?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mǐnmǐn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是不是和上面讲的,很像呢?

在这显隐之间,在这明暗之间,似乎看不见,又似乎能看见。真的是很玄妙啊。

还是那个问题,你见过道吗?

虽然没见过,但能否定它不存在吗?似乎也不行吧。

同时,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总会在身边找到一些人按照“道”处事的例子,对吧。

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窈,幽静,冥,深不可测,都是感叹深远。

道是幽静的,深不可测的,但其中却蕴含着强大的能量。“精”,精气。《管子·内业》:“精,气之极也。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所以,道并不是虚幻的,是真实存在的,是可以被验证的。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怎么验证他的存在呢?

老人家说,往回看,看历史上发生的事情。

啥事情呢?

“众甫”,就是“众父”,就是先前的那些圣人,那些英明统治者们。

去看那些圣人们,他们的言行,都是依照道来的。

道,是万物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那个“道”。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我是如何知道以前那些圣人是这样的呢?就是根据“道”啊。

还有人说了,那老爷子咋观察之前那些圣贤呢?

别忘了,老爷子是干啥的,国家图书馆、档案馆的老大,啥看不见呢?

从历史中学习经验教训,远比自己亲身经历的成本小得多,老人家在当年就已经践行过这一条了。

3

道的存在,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甚至感知不到它的存在。

试想一下,若没有了道,没有了空气,会如何呢?我肯连呼吸都是问题啊。

这一章,老人家在尽可能的把“道”具象化。让看不见,摸不着的道,通过他的形容描述,让人尽可能的感知到。

最后点题,说以前的那些圣人也都是依照道来治国的,提示对面的统治者,你也要按照道来治国。

4

道理又学了一堆,怎么用呢?

咱回到这一章的第一句,“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大德的表现,都是遵循道的。

单纯从字面理解,无非是说“德是道的具体你表现形式”罢了。

更深一层呢?

那就意味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知道德是怎么来的,找到了德的根源,找到了道,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德是可以习得的呢?

若能遵照道来行事,自然就会成为有德之人,甚至大德之人。

像不像第三章里说的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了解了原理,持续的践行,距离“得道”就不远了。

最后,祝你“得道”。


原创文章,作者:餐谋张大宽,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yu88.com/214228.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2月20日 11:03
下一篇 2020年12月20日 11: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