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想太多,做了再说

2020年11月25日 No.851

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白话文翻译

上等的士听到“道”,会立刻去践行。中等的士听到“道”,会半信半疑。下等的士听到“道”,会大声嘲笑。不被这种人嘲笑,就不足以成为“道”。古老的《建言》上层这么说:“真正明显的道,大家反而注意不到,真正前进的道,大家反而会觉得往后退,真正平坦的大道,大家总觉得像是绕来绕去。上等的德性,好像如山谷般地下。洁白的德性,好像晦暗不明。广大的德行,好像残缺不足,建设性的德行,总是在做减法。致真的德行好像都有缺点。最大的方形好像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皿,好像没有成型,最大的声音,好像没有声音,最大的形状,好像没有形状。道隐藏于事物背后,没有名字,但道却善于成就万物。”

2

这一章,有不少我们熟悉的词句。

开篇先说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没想到吧,老人家也给人“贴标签”,把人分为“上、中、下”三种。

在我之前的咨询过程中,也很明显的能感受到三种人的不同。

就说最简单的一件事,“如何让生意更好”。我对多个老板都说过,“你把店里的卫生搞好”。

在听到这个答案之后,有的老板说,对,这一块以前做的不够好,要好好做。回去就开始大扫除,清理卫生死角,且能够保持的住,过一段时间反馈,顾客满意度提高很多,复购增加不少。

有的老板,听了之后,略有迟疑,问我,就这么简单?我说就这么简单,回去好好做就成了。结果回去之后,想起来了收拾一下,想不起来就还是那样,拉到了。结果自然也就是那样,不温不火。

还有一种人,就是听了之后说,开啥玩笑,打扫卫生就能让生意变好,扯犊子呢,不上点手段,没有点套路,能把生意变好?骗子!

这三种人的结局,一定是各不相同的。

“听了那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答案在两千多年前都有了。

因为这些人没有做到“勤而行之”,要么将信将疑,要么闻之大笑。

孔夫子最喜欢的是颜回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老师说,我每次和颜回说一个道理,颜回从来都没有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像个傻子一样。但我随后观察他在和别人讨论的时候,却能在我讲的基础上进行发挥,说明这孩子一点都不傻,很聪明啊。

颜回,就是这种起而行之的人,听到了道理,不反驳,仔细琢磨,内化成自己的思想,然后还要教给别人。这才是厉害的人。

其实,站在我们现在的思维上,感受一下这一段,我感觉老人家在说这个话的时候,都略带一点气愤。

要不咋还要再加一句“不笑不足以为道”呢。(当然,这一句也可能是后人加上去的,不好说)

其实,越是在现在这个浮躁的时候,大笑的人越多。

大多数人都喜欢看“暴富经”,愿意沉下心来看看经典,学学“道”的人,不多了。因此,你看到一些人,年年栽跟头,年年都上当,没办法,不提高水平,栽跟头掉坑,是必然的结果。

不要总想着从经验中学习,而要改为从历史中学习。那点经验,古人早都经历过了,看历史就够了,何必非要自己跳一次坑呢?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建言》,据说是周王室先祖的著作,属于古训一类的话。(由此看出,“道”一直被先人所学所用,在老子这里,也是传承而非创造)

明道若昧,大道的运行,无处不在,但又显得很隐晦。比如说有的孩子认为拧开水龙头就出热水,这是自然规律,如果龙头不出热水,就违反规律了。

说白了是在这些孩子们生活的年代里,拧开龙头出热水,是理所应当的,他们从来没想过,这背后都发生了什么,原理是怎样的。

真正的“道”,是因为有无数的人在现象背后认真工作,最终才有了拧开龙头就出水的现象。

进道若退,你炒过股票吗?你听说过那句“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吗?大跌时候买进,赚了钱,大涨时候卖出,也赚了钱。但更多的人,死在了追涨杀跌的路上。在2020年,只要不赔钱,就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了,不赔钱,看似是退,实则是进啊。

夷道若颣,颣就是“不平”,夷就是“平”平坦的道路,反而看起来不平,看起要走一些弯路。实质上,在生活中,哪里有什么“直线”啊,指南针能给到方向,但不能顺着指南针走啊,那样会掉进坑里啊。在生活中,两点之间最近的,不是直线。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上德如山谷一样,无穷无尽,能够容纳一切。恰如“虚怀若谷”。大白若辱,最清白的德行,反而好像是黑暗。一个人从来没做过坏事,一辈子只做好事,如果真有这么一个人,反而会让人觉得,这人有问题。因为别人都做坏事,这个人不做,而且坚持不做,别人会怎么想?这货肯定是个高手,比别人更坏,更阴险。

曾国藩当年谁都不服,尤其是绿林军内部混乱贪腐成风时,更是谁也看不上。可结果呢?在读了道德经之后,曾公处事风格大变,也被人接纳了。有句老话叫做“君子自污”,没问题给自己也弄点污点,反而会少很多事情。

广德若不足,有广德之人,反而好像自己有缺陷。还记得“知不知上,不知之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吗?有异曲同工之妙。

建德若偷,富有建设性的德行,看似是谨慎退让,偷做谨慎讲。管理工作中,往前,是多管事,是多伸手。往后,则是谨慎,是退让,更接近于“无为”。老人家一直推崇的就是无为而治。质真若渝,真正完美的东西,反而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

大方无隅,最大的方形,是没有棱角的,放到无限大,不就像个圆了吗。

大器晚成,这个大器晚成,其实是有一些争议的。因为这个大器晚成放在这里,与上下文并不匹配。都说反话,唯有这个大器晚成,感觉很不着调。

争议的说法,是作“大器免成”,最大的器物,是无法成型的。最大,大不过宇宙吧,宇宙啥形状呢?无法成型啊,但他确确实实的存在啊。因此,我也觉得“大器免成”似乎更合适。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两句我们应该更熟悉一些,经常能听到,最大的声音,似乎是听不到声音的,啥意思呢?润物细无声,类似这样的意思吧。大象无形呢?说的是最大的形状,而不是那个动物大象。风是啥样子?没见过吧,空气是啥样子?天天见也不知道,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是隐藏在万事万物后面的底层逻辑,道没有名字,你没法定义它,老子自己也说,你们都说我的道大,无法形容,如果能够形容,一定就把他说小了,最终拿出三宝来讲解。作用无比巨大的道,反而是一个“无名之辈”。“贷”是帮助,最后一句说,只有“道”啊,善于成就万物,帮助万物成为了现在这个样子。

3

这一章,信息量巨大,非常之巨大。仅仅我们常听到的成语,就有多个。每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全文大可以分为三个段落,首先是三种人的标签,接下来是12个“反”过来的事实。最后就是一句总结。

尤其是其中这十二个“反”话,道出的都是事实啊。朱熹说,老子心最毒了,他把事实都告诉你了。

比较有争议的是“大器晚成”,我们现在比较喜欢用这一句,来鼓励怀才不遇的人。无论是大器晚成,还是大器免成,都是不错的解读。

最后说“道隐无名”,我们还有一个说法,叫做“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希望能够在深山老林里面有个小房子,过上那种不受干扰的神仙日子,觉得这样可以净化心灵,让心里宁静。

这样的状态确实好,但这样的境界并不算高,真正的得道高人,是不会纠结与环境这个外在表象的。他们无论在哪里,都可以修行,都可以净化心灵,不受外界的影响。

毛主席去城门洞子看书,能够不受车流人流的影响,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4

这一章的道理,有点多,姑且提炼出一条来,即:

起而行之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叫做“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我们现在的理解,是做一件事情,要多琢磨,想好了再做,最好想三遍。

但,这句话还有另一种解读,就是上面孔子说了“再,斯可矣。”,这个“再”,意味着想两遍就可以了,想得太多也不好,抓紧时机行动才是重点。

又有人说,行动太快,万一错了,输得不也越多吗?

的确,是这样,所以,才要用“道”来判断方向啊,才要清楚规律是否正确啊,这也是读经典,读道德经的意义所在啊。

掌握了“道”,按着道的规律,快速行动,就好了。

最后,祝你“得道”。

原创文章,作者:餐谋张大宽,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yu88.com/211647.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1月26日 09:04
下一篇 2020年11月26日 09:0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