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50华诞,一边是业绩下滑,老牌港式茶餐厅缘何在大陆跌跌撞撞?

↑点击上方“餐饮O2O”关注我们 


香港餐饮品牌辉煌不再,虽然离不开中国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源自品牌自身的老化与更新迟缓。只有结合当下消费者的用餐习惯,才能尽早获得品牌的新生。


港式餐饮以茶餐厅闻名,伴随着香港经济繁荣和上市浪潮,一直是内地餐饮人考察和学习的对象,然而最近几年,关于香港茶餐厅衰落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业绩、股票更是一路低位徘徊。


11月13日,翠华餐厅迎来 50年华诞。作为首家在港交所挂牌交易的老字号茶餐厅,翠华在香港是个很有群众基础的餐饮店,2012年上市的时候唱好的人很多。

 

然而,从2014年开始,翠华集团的业绩便开始一路下滑,并于去年下半年发布了卖盘意向。卖盘未遂,翠华在今年又经历了股东纠纷,据最新年报显示其营业收入较上一财年下滑约1.2%。


 翠华餐厅怎么了?

01

从香港名片到内地折戟


1、从冰室到茶餐厅

 

茶餐厅的前身是冰室,翠华也不例外。20世纪60年代,蔡创波在旺角甘霖街创立翠华冰室,为附近居民及工人提供一些价廉物美的地道小食与饮料。

 

70年代应大众需求,冰室提供西饼面包以外的食品,使得厨房与水吧从此分家茶餐厅应运而出,翠华也于1989年新蒲岗开设了首间翠华餐厅,为顾客提供香港地道特色食品。

 

也就在这一年,蔡创波因为要移居国外,将翠华餐厅转手给了李远康,也就是如今翠华集团主席。

 

2、从小角落到全香港

 

1955年出生的李远康,11岁便成了香港跑街串巷的“外卖仔”,在经过二十几年的社会磨炼后,李远康在多家餐厅担任过大厨和总厨,也在茶餐厅界崭露头角。

 

李远康和另外四位合伙人从蔡创波手里接到翠华餐厅之后,正式成立了翠华集团。在他们的用心经营下,翠华开始积极扩张,上世纪90年代起,陆续在中环、铜锣湾、佐敦及荃湾等人流高度集中的地区开设茶餐厅。


翠华也从一个小角落走向整个香港,成为香港餐饮文化的象征符号。

 

3、从香港走向内地

 

在香港市场发展成熟之后,翠华也把目光移向了更为广阔的新兴市场,2009年翠华集团在上海开设内地首间翠华餐厅,正式进军内地市场。

 

其后, 2011年首间澳门分店开业,2012年武汉分店开业, 2013和2014年先后进驻深圳、杭州及广州等城市,逐步拓展国内版图。

 

4、从上市到“卖身”

 

2012年底翠华餐厅登录港股,当日大受市场追捧,以上涨12.78%报收。其股票代号也颇有意思,据说当时刚刚公布时,让很多投资者眼前一亮。“1314”,正是“一生一世”的谐音。这个吉利的数字,是翠华花100万港元买下来的。李远康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翠华见证了香港茶餐厅文化的诞生和发展,这么多年来陪伴香港人走过很多风雨,“1314””是希望翠华能继续将茶餐厅文化发扬光大,陪伴消费者一生一世。

 

然而,翠华控股是个坑,从2013年底开始一路下跌。



2016年7月19日,翠华控股发布了卖盘意向,9月27日,反对卖盘的李远康先生从另外两位合伙人手里进一步增持了翠发(翠华控股股东)的股份,最终卖盘未遂。

 

股票下跌的背后是业绩的下滑,翠华上市之后营收虽然继续增长,但增速不断放缓。从曾经的香港茶餐厅行业“一哥”,到如今“搵食艰难”的困顿,翠华的问题在哪里?


02

翠华怎么了?


翠华餐厅的营收主要由香港和内地两大板块组成,营收增长放缓也可以从这两大板块分别说起。

 

1、香港本地饱和与来港游客减少

 

香港750万人口,18000家餐厅,其中茶餐厅6000家,占比达到1/3,消费市场基本饱和。加之香港地少人多租金贵,想要依靠香港本地人提高增速基本不可能。

 

那么,翠华香港的增速只能寄希望于游客了,尤其是大陆游客。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统计数据显示,香港自1997年回归以来,旅游行业经历了20年飞跃式发展,内地赴港人次从1997年的236万攀升至2016年的4277万,增长超过17倍。

 

然而,随着近年来海外旅游的飞速发展和不时出现的“香港热”正在逐渐退潮,中国内地旅客人数不断下降,持续影响着香港的旅游、零售和餐饮,甚至,香港饮食业工会曾表示,香港餐厅“倒闭潮”已经到来。

 

种种都为香港餐饮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2、大陆新开餐厅营收力不强

 

从2012年上市到如今,翠华在大陆新增店铺约20家,店铺增长了5倍,但营收增长了不到2倍,新开餐厅营收增长能力存在问题。

 

1、薄弱的消费习惯+香港翠华截流,翻台率难复制

 

“港式特色”是茶餐厅与生俱来的差异化,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茶餐厅在香港和内地的消费模式存在差异,对香港人来讲,茶餐厅是日常消费(每日翻台率可达25次左右),而对大陆人来说,却是特色消费(每日翻台率7次左右),尤其是北方人。

▲“茶餐厅”各省搜索指数


再加上如今去香港已不是难事,游客在香港翠华满足了在地猎奇体验之后,对家门口的翠华还有积分热情?

 

餐厅是复制过来了,但消费频次、翻台率还能复制过来吗?

 

2、品牌老化,很难吸引年轻人

 

50年称得上“老字号”的翠华,同样面临着老字号们相同的困境——品牌老化。

 

2016年8月28日,杭州惟一一家翠华城西银泰店正式停止营业,此前就有食客抱怨:

 

“价格不低,产品单一,千年不变,基本都是主食,也不怎么营销。100元左右的人均消费,放到上海自然不贵,但是在杭州还有点小贵。”

 

“上海的十多家翠华,也有不少食客说,生意没以前好了,在走下坡路。杭州的茶餐厅也没以前盛行了,感觉东西么一直是老三样,味道么也就那样。”

 


当然,“老化”这个锅也并非全由品牌背,事实是,茶餐厅这个品类在某种程度上进入了“老化”,从百度指数上搜索可见,30—49岁的茶餐厅客群占到77%,而20—29岁客群只占到19%,不被年轻的90、00后消费群体认可、喜爱,茶餐厅的前途不见得多光明。

 

3、从高端回归日常

 

翠华2012年的招股说明书上,其中对翠华的定位是主攻中高端茶餐厅市场。翠华在香港顶多算中端,高端地位指的是大陆。

 

这点从店铺面积也能看得出来,香港的翠华餐厅平均每间占地大概300㎡,而内地的翠华餐厅平均每间占地大概在700到1000㎡之间。比如杭州店上下两层共1300㎡。而我们都知道,除非你是做火锅,一般的餐饮店,面积控制在五六百方比较合适。

 

店面积是大了,但餐厅的高大上不止在场景上,还有产品。

 

茶餐厅作为一种地道香港食肆,在香港主要顾客是普罗大众,供应普罗大众日常消费的中式及西式的简餐、快餐,如菠萝油、鸳鸯、鸡尾包、墨西哥包、蛋挞、鲜油多、餐蛋面、炒公仔面、牛腩饭、各种焗饭等。

 

其产品定位属于日常中端,来到大陆之后,一开始由于香港光环还能冲上高端,但随着香港经济走下神坛,大陆餐饮市场在消费升级大潮中逐步崛起,各种层出不穷的“小鲜肉”势必压下曾经的“老腊肉”,现有的产品很难在消费者认知里继续保有“高端”形象。

 

4、布局分散,供应链成本高

 

有人统计了翠华餐厅日月光广场店(上海)各个品类的人气数,总共有110个品类,人气最高达到7353,人气最低只有242,人气在2000以上的只有18个品类,人气在1000以上的品类只有35个。并且大约20个品类贡献了80%的收入。


▲来源:港股那点事


所以,当翠华开始分散在中国内地复制时,问题就出现了。翠华目前在大陆只在上海设有中央厨房,但它要为分散在上海、南京、杭州、无锡、武汉等地的餐饮配送和管控那80%的品类,这无形中增加了运营成本。

 

另外,它采购的品类繁多,处理过程中自然工序越多,比如清洁。这些支出反映在比例不断上升的其他经营支出项目上。当它越复制的时候,这个成本就会增长得越快,最终就把利润抵消掉。


03

结语


其实,港式餐饮面临困顿,远非翠华个例,比如10月中旬,香港老牌快餐品牌大家乐发布了结束华东区业务的公告,华东地区的 11 家大家乐全都停止营业。 


港式茶餐厅相似的遭遇告诉我们,餐饮品牌的发展,一方面离不开大的市场环境因素影响,另一方面更多是源自品牌自身的老化与更新迟缓。


只有结合当下消费者的用餐习惯,与时俱进去“创新”,才能尽早获得品牌的新生。


– END –


作者 | Lilo

来源 | 餐饮O2O

整编 | 小贝



更多精彩干货


点击关键词,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选址 | 运营 | 产品 | 定位 | 营销 | 组织

外卖 | 快餐 | 茶饮 | 烧烤 | 日料 | 小吃

创新故事会 | 匠心故事会 | 行知研习社

西贝 | 九毛九 | 胡桃里 | 松哥 | 老板恋上鱼


中国餐饮精英交流学习社群

合作/投稿/咨询等,欢迎骚扰O2O君!

电话/微信号:13332662349


餐老板资讯网,为全国餐厅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饮经营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饮经营资讯,学习更多的餐饮营销、管理、外卖、装修,采购等经营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餐饮O2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yu88.com/51722.html

(0)
上一篇 2017年11月21日 22:42
下一篇 2017年11月21日 23:4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