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海底捞齐上市,抢购股票之前先看看这些?


今年五月,中国著名火锅餐饮品牌海底捞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正式启动上市流程。9月12日,海底捞开始正式招股,每手1000股,最低入场费17979.37港元,拟筹资9.63亿美元;9月17日确定IPO定价为17.8港元,达到起初定价区间的上限;9月26日,海底捞将正式在港交所上市。


与此同时,餐饮行业的另一个巨头 —— 美团,也将于9月20日正式赴港挂牌上市, IPO定价为每股69港元。据此前的消息披露,美团已经获得来自腾讯、Oppenheimer、Lansdowne、Darsana、诚通基金等15亿美元的基石投资,认购金额占比约37.1%。本月7日,就已经超额认购近10倍。


一个是中国餐饮行业的神话级企业,一个是中国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的巨头,集中在九月上市的它们,谁更有投资价值?作为投资者更愿意买谁的股票?



美团

    


自成立八年以来,作为普通中国民众较为熟悉的企业之一,美团的各项业务取得了较为可观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团由单一的服务品类提供商发展成为多品类的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提供餐饮外卖、到店、酒店及旅游、新业务及其他服务等一系列服务。而且,美团几乎所有的板块业务,近年来均取得了迅速发展。


用户量庞大 产品受到高频使用

       


美团用科技手段将商家和消费者连接起来,提供的服务以满足人们日常“吃”的需求,并进一步扩展至多种生活和旅游服务,其一站式平台提供广泛的日常服务,正是满足当下消费者的各类需要,而且这些需要大多都是高频的。此外,有数据显示,平均每四个中国人就有一个是美团产品的用户。凭借庞大的用户量和在高频领域的市场领先地位,美团成功扩张至广泛的品类如美业、娱乐、酒店旅游,以及许多其他生活服务,通过交叉销售,快速和高效地扩大美团所触连的消费者群体。


美团旗下的各类产品为用户打造的创新生活服务场景,主要有到家场景、到店场景、出行场景、异地场景。这四大场景几乎覆盖了消费者日常吃喝玩乐的所有需求,无论从消费者便利性、商业模式、合作方及产业链整合上来看,美团都属高频应用。和实体产品的复购率一样,美团作为电子商务平台,其各产品较高的使用频率都为未来的发展和迭代提供了用户基础和可能,这对于投资者而言也是一个难以复刻的利好。


在已有应用场景之外,美团还积极开拓整合支付服务、供商家使用的供应链方案、中小商家融资服务、本地交通服务等应用场景。这些都为美团未来的业务规模拓展和经济效益提升埋下正在孕育的种子。


最大规模同城即时配送网络 构筑行业壁垒

       


在美团的四大主要品牌当中,在当下最为常用的当属美团外卖,在美团外卖的框架下,美团构建起了引以为豪的同城即时配送网络。在今天,外卖市场的争夺战依然在中国上演着,美团以一挑二,面对着饿了么和百度外卖的联合围剿依然坚挺,而且经过多轮的烧钱补贴大战,美团不仅生存了下来,反而获得了多方的融资,其同城即时配送网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相信这也是所有投资人多看重的一点。


根据艾瑞报告显示,按2017年交易笔数计算,美团已建立并运营着全球规模最大的同城即时配送网络。2017年4季度,这一网络中的日平均活跃配送骑手数量约53.1万人。


这样庞大的配送网络,已经成为其他公司非常难以复制的存在,而且由这一网络带来的显著行业壁垒,为打造一个覆盖所有消费产品品类的综合性同城即时配送物流平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亏损净额连年收窄 营收持续向好

   


众所周知,美团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很多投资者对这一现象表示十分担忧。殊不知,单以亏损来评判美团这样体量的企业是有些狭隘的。从美团的招股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团在持续向好发展。


美团经调整亏损净额持续收窄,从2015年的-59亿元收窄至2016年的-54亿元,2017年进一步收窄至-28.5亿元,三年内亏损减半。美团从2015到2017年的总交易额(GMV)分别为1610亿、2370亿、3570亿,保持年增长50%,收入分别是40亿元、130亿元、339亿元,后两年的同比增长率为223.2%与161.2%,且它三年相对于GMV(总交易额)的变现率在大幅增长分别为3.0%、5.5%、9.5%。


在其他数据方面,美团也是一直处于一个稳步提升的状态,2017年美团的交易用户数达到3.1亿。自2015年至2016年,美团交易用户人均每年交易笔数从10.4笔提升至12.9笔,2017年达到18.8笔,人均交易笔数三年增长超80%。美团平台的在线合作商户从2015年的约300万增长至2017年的约550万,其中2017年活跃商家为440万。


此外,美团的招股书显示,美团拥有稳健的现金储备。


截至2017年12月31日,美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及短期投资共计452亿元,其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94亿元,短期理财258亿。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美团总体来说呈现一个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这对于投资者而言,可能是一针强心剂。


新业务拓展风险难料 现金需求陡增

       


移动互联网大潮汹涌,即使站在行业顶端的美团也不得不时时保持前进的步伐,在固有业务的基础上,不断地拓展新的业务。这两年美团开始进军网约车、共享单车零售食品杂货店市场,拓展新的服务品类也就意味着将要涉及新的风险。美团选择进入的领域,目前都已经存在有一名或多名市场领导者,在这样的市场竞争情形下,想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难免要费些周章。


而且,美团涉足的这几项新业务,还存在着一定的政策风险,如共享单车和网约车业务,在当下的中国各个城市,都受到了一定的政策制约,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盈利。牵一发动全身,美团在新业务尝试上如果遇到挫折,对于美团的整体业务难免有会有不利影响。


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十分庞大,但是像美团这样的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却并不多,其中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其需要高昂的成本投入。尤其是在推出一项新业务时,为了吸引消费者及商家的使用、访问、留存,需要在销售及营销方面持续进行大量的投资,在这过程中收益回报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即使是可以盈利,也可能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实现。


美团在2015—2017年,其录得的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分别达到人民币40亿元、19亿元、3亿元。在这期间,美团主要通过股东出资及发行和出售优先股的私募融资方式来满足相关现金需求。但在未来,不排除美团会寻求出售额外股权、债务证券或信贷融资的可能性,而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对于持有美团股票的股东来说,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出售额外股本证券会摊薄现有股东;债务证券会导致债务偿还义务的增加,并带来限制美团经营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影响股东的利益获得。



海底捞

       


海底捞是著名的中式餐饮品牌,主打火锅品类。在国内,主打火锅品类的餐饮企业数以万计,但是,海底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保持着不错的经营业绩,常年保持着高速扩张的态势,其未来发展空间也为业内所看好。


2017年末,海底捞门店数达到273家,2018年计划开设180家到220家新店。在所开设和计划开设的门店中,除了在中国大陆以外,海底捞还进军韩国、新加坡、日本,甚至大洋彼岸的美国。从体量上来看,海底捞堪称行业头部企业。能够取得如此发展规模,主要得益于海底捞近乎完美的服务水平、完备的人力资源系统、强大的仓储和供应链能力以及长盛不衰的品牌口碑。


然而,盛名之下,必为其累。此次赴港挂牌上市,对于海底捞而言又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那么对于海底捞上浮到顶的IPO定价,原本的高预期为何只获得了4倍超额认购?普通投资者是否该考虑入手呢?


开启快速扩张之路 运维成本同步上升

       


根据海底捞递交的招股书中可以看到,海底捞近两年一直在迅速扩张,店面数量由2015年底的146家增加至2017年底的273家,海底捞招股书显示,其每家餐厅通常配备约100至150名员工,因为有着成熟完备的员工晋升系统和优于同行业的薪酬福利水平,使得海底捞员工流失率较低。


当外界赞誉海底捞尊重员工劳动之时,海底捞的员工也确实倍感幸福,因此为顾客提供的各类服务也就更具人文关怀。然而,这个中的苦楚,或许海底捞也有点难以下咽。


数据显示,2015年~2017年,海底捞的员工成本由15.72亿元增长到31.19亿元,占海底捞收入的比重从27.3%上升到29.3%,也即海底捞每年要拿出近三分之一的收入来用于发放员工工资和其他各项福利,这在同行业其他品牌中是难以想象的。


居高不下的人力资源成本,势必将海底捞的利润率拖低,要想长期维系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为顾客提供完美服务,这些都是海底捞所必须要面临的巨大考验。而且,在上市过后,海底捞定然会走上一条快速扩张之路,短期内需要有大量员工进入到海底捞的各家新门店当中,除了常规的薪酬福利以外,培训费用也将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除了人力资源成本以外,门店的房租成本也于近几年来成为海底捞的一块“心病”。对于一般的餐饮企业,其房屋租赁成本往往高达30%,然而海底捞的门店租金成本却只有区区3.9%,这低到令人发指的数字,是海底捞“声名远播”自带吸客体质,而倒逼的商场让利。海底捞对进驻的商场都进行了精挑细选,这也就导致了一些商场为了能够通过引入海底捞而带来更多的客流,竟然对海底捞免收租金并且补贴装修。

       


然而,这样的局面在近几年当中已经是渐行渐远了。随着国内房租的不断攀升,即使品牌知名度极高的海底捞也难以逃脱房租红利退潮后的成本上升,尤其是近几年海底捞开始进军海外,各种租赁优惠政策更是无从谈起,这也就意味着在将来,海底捞的房租成本将会有所提高,甚至会来到同行业的平均水准,而这些将会把海底捞的利润率进一步挤压。


目前,海底捞的300多家门店大多布局在国内的一二线城市,然而,一二线城市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海底捞上市后的扩张需求,三四五线城市早已被海底捞锁定为目标了。这样一来,跟随门店一起下沉的还有海底捞仓储、物流、供应链等,这些对于海底捞来说虽不用从0做起,但带来的成本上涨也是不可避免的。


从海底捞的招股书中已经可以明显看出,海底捞在上市后必然走向一条快速扩张之路,然而各类型的运维成本上升,给原本利润率就不高的海底捞带去的将会是什么?相信投资人都已心知肚明。


产品线一枝独秀 竞争者层出不穷

    


海底捞作为国内最大的餐饮企业之一,不少餐饮品牌都将主要竞争目标指向海底捞。海底捞产品以单一火锅为主,而这也是中国餐饮市场最为常见的经营模式,如呷哺、小肥羊、重庆刘一手等,都凭借着火锅产品在全国的餐饮市场占据着一席之地,而且都是海底捞有力的竞争品牌。海底捞定位中高端火锅市场,截至2018年6月底,整体客单价近百元,而上述提到的这些火锅品牌在消费水平方面更加亲民一些,即使是铺到一些小城市也能较容易被接受。


如果说强大的人才储备系统和严格的供应链管控是海底捞的无形壁垒,那么价格因素将是其他品牌冲击海底捞的重装战车。而且,随着海底捞的经营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模仿和复制,以及新的营销模式不断更新涌现,海底捞的制度优势已经在逐渐减弱,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会出现下降,而这些对于未来海底捞股价走势也存在着一定影响。


火锅作为整个餐饮行业中竞争最激烈的领域,海底捞显然已经是无法避免,那么该如何去突破这种局面呢?


或许通过并购其他品牌,成立餐饮集团,实现多品牌化发展,将是海底捞的不错选择。通过并购一些相对优势的品牌,结合以海底捞先进的管理能力和仓储供应链系统,将海底捞的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同步加深,从而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然而,此次海底捞上市所要募集资金的用途主要用于业务扩充、开发新技术、偿还债务以及营运资金,其中门店业务的扩张占比达到60%。也即海底捞暂时还未打算走上这条并购之路,卡在海底捞脖子上的发展枷锁也还需要再戴上一阵子。


上市体系暧昧不清 投资环境尚不明朗

       


提到海底捞,另外两个名字就也相伴而出 —— “颐海”和“蜀海”


颐海国际是海底捞的全资子公司,是一家以研发、生产和销售海底捞系列产品为主的综合性食品公司,生产和销售海底捞火锅底料、调味料和蘸料,于2016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2017年,海底捞向颐海国际购买金额为9亿多元,占颐海国际年度销售收入的50%以上。


蜀海成立于2011年6月,同样是海底捞的全资子公司,集研发、采购、生产、品控、仓储、运输、销售为一体的餐饮供应链服务和调味品生产企业。从海底捞递交的招股书来看,蜀海2017年的营收为26.04亿元,不仅包揽了海底捞的相关业务,还服务于其它第三方企业。


有人说,海底捞上市不是一朝一夕决定的,而是“蓄谋已久”,颐海和蜀海的成立就已经暴露了海底捞的上市决心,把最可能出问题的部分,通过规模化进行规避,海底捞实现了“茕茕孑立”。而这些对于投资者而言,反而有点看不清晰了,海底捞的上市主体到底有哪些?相关企业间的关联交易又是如何?真正的优质资产是留存还是剥离?获得的利润会不会发生转移……这一系列的问题如果让普通投资人去缕清楚不是件容易的事。


毫无疑问,美团和海底捞都是非常优秀的企业,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收获了为数众多的用户认可。而作为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时,多方信息的整合和参考是十分重要的,此番美团和海底捞赴港上市,对于两家企业而言都是新的机遇,同时背后也暗流涌动,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潜在风险,这些都需要投资者加以甄别后做出最优选择。



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最新餐饮投融资资讯



更多精彩内容查看:


《中国食品与餐饮行业7月投融资报告》

《2018年3-6月餐饮投融资报告》解析(一)

《干货 | 餐饮行业投资机遇解读》

《2018年3-6月中国餐饮投融资报告》


 ↓ 点击阅读原文,申请融资

餐老板资讯网,为全国餐厅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饮经营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饮经营资讯,学习更多的餐饮营销、管理、外卖、装修,采购等经营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窄门餐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yu88.com/73958.html

(0)
上一篇 2018年9月19日
下一篇 2018年9月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