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仁>义>礼

2020年11月28日 No.854

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白话文翻译

德行高的人,做了有德的事情,不自以为有德,这才是真正的有德。德行低的人,总喜欢刻意求德,因此达不到德的境界。德行高的人顺其自然的做事,并不抱特殊的目的,而德行低的人虽然也是做有德之事,但都怀有自己的目的。推崇仁的人有所作为,但是不怀有刻意的目的。推崇义的人有所作为,并且有刻意的目的。推崇行礼的人刻意为之,而且当他们得不到响应的时候,就举起手臂,迫使别人强引,强迫别人顺从。因此,失去了道,才会讲德,失去了德,才会讲仁,失去了仁,才会讲义,失去了义,才会讲礼。礼,是忠信浅薄之后的产物,也是导致乱的首要因素。那些所谓的“先知”的计策,他们只是知道了一点道的皮毛而已,会导致人们变得愚蠢。因此有智慧的统治者,应该舍弃轻浮的理念,心存实在,撇去浮华。

2

这一篇,是德经的第一篇,之所以称之为德经,就是跟这第一句来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开篇先给出了上德与下德的定义。

何为上德?做了有德之事,却不觉得自己这事情多有德行,顺其自然,过去就过去了。

比如,一个孩子顺手扶老奶奶过马路,完事了就拉到了,觉得这是举手之劳,不觉得这事情多了不起。这就是好孩子。

那下德呢?同样还是去扶老奶奶,也是出于好心,但完事之后,就把这事情总挂在嘴边,恨不得拍成视频显摆出去,告诉别人,“俺是有德行的人”。

当然,还有更差劲的,就是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老奶奶本来不打算过马路,也要硬给扶过去。

为啥老人家没说这个呢?因为这种行为,不归“德”管。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接下来,分别又说了,德、仁、义、礼。

上等德行的人,遇到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顺其自然的做,做完之后,顺其自然的忘掉这个事情。

下等德行的人,也是该出手就出手,但出手之后,这个手就不洗了,天天要显摆显摆,要纪念纪念。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上德与下德的区别,在是否把这件事情当做“了不起”的事情来看,前半部分都是一样一样的。

又说,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仁,就是仁爱,有爱心,有同情心的人。你看,这里就从德的范畴滑落到了仁的范畴。当然,不是说仁不好啊,只是相比于德来说,仁还差一点。

“仁”人怎么做事呢?他们是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但做了好事之后就把这个事情忘记了,不当什么大事情。历史上也有不少这样的人,你要是喜欢听评书,三侠五义、水浒传里面,有不少人都这样,这些人都有一个特质,那就是“海交”。

“仁”与“德”的区别在哪里呢?仁,是有意为之,德则是顺其自然。

接下来又说“义”了。义的表现,是有意为之,做完之后还要显摆。很明显,这比仁的境界,又低了一个层次。

最后,老人家说到了“礼”,说推崇礼的人,用礼来要求大家,若是没有人响应,他还要高举双手,要求别人一定要这么做。这叫啥,这叫做强制。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有人要求,去别人家敲门一定要敲三下,每一下要间隔一秒钟,敲三下如果没开门,要等五分钟再敲。这叫做“礼”。

但别人不愿意啊,我敲两下不行吗?我听听如果没有动静就继续敲不行吗?

“不行,你们必须按照要求来!!!(破音)”。攘臂而扔之。

你说,这咋能好的了呢?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上面分别阐述了德、仁、义、礼的表现。这里就下结论了,撇去了道,才会讲德。撇去了德,才会讲仁。撇去了仁,才会讲义。如果连义都保不住,那就只能讲礼了。但讲礼,就意味着人们已经不怎么重视“忠信”了,处处讲礼,这也是祸乱的开头啊。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前识者,是指那些“能掐会算”,会占卜之术的人。那个时候就有人用《周易》来做占卜了。

说这种会一点占卜预测的人,懂的只不过是道的外表而已,懂一点皮毛就去给人占卜,这是愚昧的开始。

这里突然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似乎有点跳跃,并不容易理解。

上面刚说完礼,接下来就说这个占卜,结合上下文来感受一下,当一个已经把义都抛弃了,靠道来约束人的社会里,是不是这样的占卜就横行了?如果大多数人都能够了解道,哪怕是了解德呢,心智和思维方式都会高级很多。

因此,老人家说,大丈夫(统治者,管理者,品德高的人),实在一些,厚道一些,这才是符合道的方式方法。

3

这一章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排序,相信你也发现了。

那就是境界高低的排序。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在老人家的观念里面,道是最高的境界,其次是德,其次是仁,其次是义,最后是礼。

道>德>仁>义>礼

那么,你发现什么特别之处了吗?

是不是,从道,到礼的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具象了?

啥是道?道是万物之始,说不清道不明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那礼呢?那就很具体了啊,

推崇礼制的是荀子,在荀子的《礼论篇》中有记载

大飨,尚玄尊,俎生鱼,先大羹,贵食饮之本也。飨,尚玄尊而用酒醴,先黍稷而饭稻粱。祭,齐大羹而饱庶羞,贵本而亲用也。

译文:

在太庙合祭历代祖先时,以盛着清水的酒器以及俎里盛着的生鱼为上等祭品,首先献上不添加调味品的肉汁,这是为了尊重饮食的本源。四季祭祀远祖时,以盛着清水的酒器为上等祭品,酌献甜酒,首先献上黍、稷,再陈供稻粱;每月祭祀近祖时,先进献未加调味品的肉汁,再盛陈各种美味的食物;这些都是为了尊重饮食的本源而又接近实际的食用。

你看,是不是一步一步写的非常清晰?

再看看《论语》颜渊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去问孔子,啥是仁啊?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算是人了。如果人人都能这么做,天下也就会变成仁的世界。这些所作所为,都在于自己,难道还要别人来监督吗?

颜渊似懂非懂,又接着问了一句“那有啥具体的方法呢?”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又接了一句“我虽然还是似懂非懂,但我会按照这个来做的”。

你发现了,礼其实是最清晰的守则,就像岗位职责一样。那么请你思考一个问题啊,这个“岗位职责”是怎么来的呢?是不是从道,从德,从仁,从义,一层一层细化出来的?

能细化到具体的岗位职责,也就意味着,这玩意是最低级的要求了。就像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最基本,最低级的要求啊。

试想一下,如果天下人都那这个最低要求,当做最高纲领,会如何?

不就是老人家说的“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吗?

再换个说法,如果一个企业里面,对员工的要求,都是条条框框,都是一条一条的操作手册,这个操作手册细致到从上班到下班,每一个动作都规定好,你觉得这家企业会如何?离关门不远了吧?

换个模式,如果一个企业里,有适量的“岗位职责要求”,而更重要的是用符合道的方式来管理企业,把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一起努力,不拘泥于那些死板的条条框框,你觉得这家企业会如何呢?是不是会比较有生机?

抖音里面,有不少所谓做“茶艺”的账号,给人讲茶怎么倒,杯子怎么摆,这样摆是啥意思,那样摆是啥讲究,这是啥?这是不是“礼”?

如果这个风气盛行,大多数人都挑倒茶的毛病,结果会如何?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不还是这个结果嘛?

老人家两千年前都给了答案了,可惜现在的人还在这样那样的“作”。你说可怜不?

4

这一章,是《德经》的第一章,信息量着实不小,理解起来也不容易。

其实,只要理解了对上德与下德的定义,后面的就容易理解了。

道理挺好,怎么用在自己身上?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应该是“做个厚德之人”

最后,祝你“得道”。

原创文章,作者:餐谋张大宽,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yu88.com/211895.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1月29日 07:05
下一篇 2020年11月29日 09:0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