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餐饮时报》报道:大蓉和刘长明–市场是检验菜品的唯一标准

如想接收更多餐饮一手新鲜资讯,请关注《餐饮时报》总编小时个人微信:22391363

“老板跟着市场走”并不是我的发明。企业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企业是适应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而存在的。”也就是说,顾客想买什么才是决定性的,是顾客而不是企业来决定该生产什么产品。当年日本丰田汽车异军突起,一举打向美国市场,凭借的也就是一个简单理念,即“生产顾客需要的产品”。这个理念看似浅显易懂,没什么深奥理论,实际上却很不简单,因为管理者和技术人员都有自己的喜好,难免以自身的喜好来代替顾客的喜好,不一定能客观把握市场需求。餐馆还需要明白:菜做得好不好,并不是烹饪比赛的评委说了算,而是顾客说了算。顾客才是最权威的评委,他们的钞票是最权威的选票。想清楚了这点,你就会把眼睛盯住顾客,摸清他们的需求,而不会把精力放到烹饪比赛的奖牌上去。

有一次,原来禾苑酒楼的马经理请我和魏老板聚餐。我问马经理:“你是不是说过,成都的餐馆过了春节要垮一大片,大蓉和是第一个?”他有点不好意思,赶忙说:“哎呀,你们是老大哥,多指教!”我问:“马经理,你晓不晓得你的生意为啥子做垮?”他赶忙说:“请指点!”我指着魏老板说:“魏老板做得好,你做垮了,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是小学生用大学生,你是大学生用小学生。”马经理问:“为啥子这么讲?”我说:“魏老板是小学文化水平,当过泥水匠,背个砖刀跟着别人走四方,但他开餐馆会用有文化、有能力的人。你不同,你的文化水平高,是大学生,但尽用小学生,请的一批顾问全都是老头儿。”

当初马经理开业时,做了一桌菜请我们指点。魏老板说:“你这个菜,应付考试还可以,卖钱就不行。”他的菜,雕龙刻凤的,场面上非常好看,但夹一筷子就不想再吃,味道不行。他那些顾问都是烹饪界的权威人士,管厨师考试的,烹饪比赛当评委的人物,但他们做的菜过于花哨,不好吃,不可能讨好顾客。

很多餐馆的菜卖不动,是因为不善于捕捉市场需求,不愿意俯身迎合顾客需要,而是仰起头让顾客迎合他的口味。他完全按照自己的口味习惯和专业要求做菜。我说过,不懂得市场需求就不要搞企业,炒不好菜就不要开餐馆,要做就做卖得出去的产品。这个理念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稳稳把握的。例如,一些先入为主的菜系口味观念无形中束缚你,使你不敢越雷池一步;厨师的保守、抵制会困惑你,使你失去突破旧框框的信心和勇气;菜品的好坏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你晕头转向,等等。

餐饮产品的产销是同步的,消费者揣着钱在选择,消费与否完全取决于他们的满意度,因而餐饮业是风险最高的行业之一。然而,这个行业风险虽高,市场效益和市场状态却一直良好,原因就在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支持着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人总是要吃饭的,市场需求永远存在,哪怕是战争爆发也不能饿肚子。抗战期间,重庆经常遭日本人轰炸,生活非常艰苦,但那个时期的餐饮业却空前繁盛,甚至超过战前,原因就是人口剧增,吃饭的人也随之剧增。所以说餐饮业有一个永恒的市场,关键在于你如何围绕“卖得出去”来寻找需求点,给企业定位。

现在很多人在议论餐饮产业化,甚至提出制订菜品标准。产业化作为一个发展方向,确实值得考虑,但我认为,现代化生产永远代替不了人工操作。人工操作是中国餐饮业的优势,是她的生命力之所在。餐饮业的产品可以有卫生标准、营养标准、原材料标准,但不可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例如说小炒肉,张大师和李大师做的肯定不一样,辣椒和肉这些原材料也不一样,你说谁的才是标准?所以说没有绝对的标准,也不可能由哪位权威人物说了算。市场总是多元化的,对于口味、风格的判断也必然多元化,像老话讲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餐饮做的是人性化的产品,是任何机械化、产业化都代替不了的。如果用麦当劳、肯德基来代表西方菜系,以为外国菜系都是工业化、标准化生产,那也是一种误解。麦当劳、肯德基有自己的企业标准,我们中式餐馆也有自己的企业标准。法国大餐是西方美食的代表,但谁也没听说法国政府制订过法国菜的国家标准。以“工业化、标准化”作为餐饮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显然不对头。

郭沫若先生曾说:“烹饪这一门应该属于文化范畴。”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否则会成为一塘死水。从这点看,烹饪和中国绘画、书法有类似之处。他们都需要技术功底,也有一些规范,但不可能有一个标准。如果中国书法有标准,那大家都用电脑里的字得了,书法就不需要探索了,书法艺术也就死了。烹饪之所以属于文化艺术,是因为“口味”完全是人的感觉,没有谁能把这种感觉用工业标准来规范,即使规范了也没人会执行;烹饪和艺术一样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由个人的感觉来进行,在无限可变中选择自己的做法。如果硬要规范,中国烹饪的生命力也就终止了。另一方面,一味强调“正宗、传统”,甚至主张“以不变应万变”,实际上也是把“正宗”视为“标准”。这样的“标准”,显然没有任何约束力。

李自康发表过一篇谈论湘菜创新的文章,题目是《湘菜是个大品牌》。他的观点同样适合于其他菜系:“经过多年的实战和思考,我得出一个结论:与其说湘菜是一种口味,不如说湘菜是一个品牌,是湖南的大品牌,是所有湘菜产业经营者的共同品牌。这个品牌是先人赐予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十分珍惜。更重要的是,这个品牌应该与时俱进,而不是‘遵古炮制’;应该保持青春活力,而不是变成老古董。只有这样,‘湘菜时代’才能长盛不衰。

李自康还说:“各类产品都趋于‘同质化’,唯有‘品牌’才是竞争力。例如说电脑,各种牌子电脑的结构和功能大同小异,你在购买时最注重的是什么?必然是品牌。你会选择那些卓有声誉的好品牌。同样的,人们在买衣服、买鞋子、买手机、买食品时,同样的也特别青睐驰名品牌的产品。从长远看,中国各大菜系也不可能避免‘同质化’的趋势,未来的竞争同样是品牌的竞争。”

如果我们把某个菜系视为一个品牌,而不只是口味,就可能突破口味的约束,把注意力集中到品牌效应上来。大蓉和之所以不断推出新菜品,不断融合各个菜系的优点,实际上就是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品牌是最有战斗力的。

不能统一标准,也带来了一个难题:该如何评判菜品的好坏?当然我们可以请一些权威烹饪大师、名厨来评价,但这些评价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大家心里都有数。实际上,检验菜品的唯一的标准,就是市场。顾客才是最有发言权的评委,点击率高的菜就是好菜。一个菜只有卖得好才是真正的好。一直以来,大蓉和招聘厨师时,从来不看他获得多少证书、奖牌,而看他是不是勤学肯干、基本功扎实、服从指挥。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提高,很多餐饮企业实行流水线作业,每个厨师都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可能就做一两个菜,甚至只做某个加工程序。这样的生产流程,决定了判断厨师优劣的新标准。

市场是个纲,纲举才能目张。餐饮界流行一句话:“各领风骚三五年,失败早晚要到来。”这是餐饮业多年来兴衰起落的真实写照。当一种菜品流行了,它的特色也就消失了。2008我们搞了一个美食鉴赏活动,拿出了三十多道新菜,到现在活下来的只有一个,就是在评定时很不起眼的“青菜钵”;被我们寄予希望的菜,客人却不买账,不得不淘汰。这就是市场,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创新菜,每一个餐饮企业都说难做,做创新菜的厨师也最痛苦,既伤脑筋又花力气,还要不断受批评。我告诉他们,创新是在继承中求发展,把原来的旧观念、旧产品综合起来,提炼自己的新观念,做出新产品,这就是创新。就像写文章一样,你写不出来就出去采风,去寻找灵感。大家都在创新,人人遇到的困难都一样,你挺过了这一关,就前进了一步,领先了一步。搞创新才有出路,不搞,连希望都没有。餐饮企业不是高科技,再难也没有生产汽车、火箭难吧?

我们也曾请一些大师名师来吃我们研发的新菜,他们说这菜不正宗。我说我尊重传统,但不固守一隅,请你们不要生气,有时“正宗”代表落后,你不与时俱进就会落后,固守必定落后。另一方面,因为餐饮业发展太快,年轻厨师普遍缺乏基本功,一些传统工艺后继无人,老厨师看不过去,不以为然,甚至痛心疾首,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如何继承优秀的传统工艺,加强厨师的基本功,这是一普遍性的问题,不但存在于餐饮业,也存在于很多其他传统工艺中。这可能是我们国家在转型期必然要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也要由历史来回答。

中国第一家餐饮专业手机报——《餐饮时报》手机报

每月7,最新实用餐饮资讯发送到您手机!

《餐饮时报》公众微信号:cyykb111

《餐饮时报》网站:http://www.cyykb.com

《餐饮时报》QQ群:282756788

餐老板资讯网,为全国餐厅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饮经营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饮经营资讯,学习更多的餐饮营销、管理、外卖、装修,采购等经营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小时餐饮时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yu88.com/122142.html

(0)
上一篇 2013年9月13日 09:26
下一篇 2013年9月15日 08:3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