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 、难吃、服务差、食安堪忧……曾经风靡一时的农家乐,如今正被消费者踩到泥里。 近日,今日头条上的一个热议问答引起了红餐网的关注。 这个吸引了1923个读者畅所欲言的问题是:曾经最火的农家乐,如今却大片倒闭,为何人们不再去了? 红餐网觉得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农家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属于一种主题餐厅,最火爆的时候,也曾是餐饮创业的一个大热门。但近年来,关于农家乐大批倒闭的新闻确实越来越多了,难道这种模式大势已去了? 据红餐网了解,农家乐的形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彼时,伴随着乡村旅游经济的兴起,“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成为一种潮流,城市周围的乡镇开始出现集吃喝玩乐于一体、以“吃”为核心的农家乐。 它们大都是村民直接经营,在乡镇就地取材,使用自家的房子、自家菜园子里的食材等,挂个牌子就开业了,面向的客群主要是小部分钱包比较富裕的城市人。 到2000年以后,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人们消费能力普遍提升,农家乐更是成为大多数城市人放松消遣的选择。大批城市里的消费者为了感受农家的自然氛围,吃上一顿特色的农家美食,不惜驱车十几公里到偏远的农家乐“一日游”。 一位消费者向红餐网回忆道,曾几何时,他所在的城市周边也开了很多农家乐。“有那么一两年,我们朋友聚会几乎是今天去一个地方的农家乐,明天去另一个地方的农家乐。” 在高涨的消费热情下,农家乐逐渐迎来了发展的巅峰。“XX农庄”“XX乡下饭庄”“XX人家”“XX农家乐”“XX鱼馆”等各种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与此同时,除了较偏远的乡镇,大城市内、近郊等也出现了大批农家乐。经营农家乐的也不再只是乡野村民,还有一批城市里手握闲钱的老板,以及有志于餐饮创业的人士。 当时,农家乐有市场,对选址和装修的要求相对较低,创业需要投入的成本又相对较低,回报也高,成为不少创业者踏入餐饮业的第一步。很多如今被我们熟知的餐饮品牌或餐饮老板,都有过农家乐的影子。 比如,在成都响当当的特色餐饮 金招牌“杨鸡肉川味寻香”,占地20多亩,多年来以一款“杨氏鸡肉”闻名,其1996年成立之初,便是农家乐的形态。 袁家村,最早只是一个贫穷的空心村,后来村委相关负责人提出了民俗风情小镇的定位,将它打造成一个大型的农家乐,以民俗美食作为主要盈利来源,才成功让村民脱贫致富,而后也才有契机转型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小吃第一村”。 费大厨辣椒炒肉的创始人费良慧,从厨师转型餐饮老板,开的第一家餐厅也是主营各种湖南家常菜、名为“原汁原味”的农家乐。 可惜,花无百日红,红极一时的农家乐也难免高开低走。 近几年,农家乐屡屡被曝出“关店潮”,不少网友都表示,自己周边的农家乐要么倒闭了一大批,要么生意冷淡,生存状况堪忧。 “像洛阳周边山区的农家乐,现在还在坚持营业的已经不多了,开车经过高速路,发现好多都是空荡荡的,泛白的灯笼,翘皮的招牌。”今日头条上的一位网友说道。 另一位消费者透露,前段时间他去附近的农家乐吃饭,结果发现路边的大部分小饭店都关门了,开车走出好远才发现一家,进去用餐的时候店里也只有他们一桌客人。 他问老板为什么周围的农家乐都关门了,老板表示,现在开农家乐的人太多了,大家都没什么生意,赚不到钱,很多人就都关门出去打工了。 曾经日进斗金,如今清灰冷灶,近年来农家乐的发展颓势尽显,原因在哪? 据红餐网(ID:hongcan18)了解,除了竞争加剧、监管收紧等因素外,传统农家乐模式常见的“四宗罪”也不得不提。 农家乐的核心是餐饮,而餐饮获客的核心是出品,从这一块来看,很多农家乐的表现并不及格。 首先,很多农家乐老板都不是专业干餐饮的,不懂出品的重要性。后厨炒菜的师傅也大都不是专业的厨师,出品的把控不稳,有时候咸,有时候淡,全看当天掌厨的发挥。 其次,食材原生态、纯天然、特色是农家乐餐厅出品的主题,也是消费者选择它的理由。但近年来,农家乐使用的食材、烹饪方式、出品等却越来越偏离这个主题。
△广州某农家乐的出品
以食材为例,经常光顾农家乐的消费者李芳(化名)表示,以前去农家乐还能看到老板去田间摘菜或者是浩浩荡荡杀土鸡,现在很多老板都直接去市场买的,有的甚至是半成品,越来越没有“乡土”味了。 除此之外,让众多消费者更无法接受的是,为了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很多农家乐餐厅常常坐地起价,一份青菜50元,一只鸡200元,把客人当傻子“宰”。 “食材没有以前好,价格反而普遍越来越贵了,有时候吃一顿农家乐,并不比城里的餐厅便宜。”
△网友晒出的农家乐“宰客”收费标准
农家乐走红的时候,就有业内人士曾直言,绝大多数农家乐都是“短命生意”,因为许多农家乐老板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也不知道如何为顾客提供服务。 一直以来,由于缺乏专业化经营,很多农家乐在卫生管理、服务管理和环境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在近年来消费升级的大势下,正让消费者越来越难以接受。 以服务为例,服务是一家餐厅的命脉,但大部分农家乐老板并没有这种意识。店内负责日常运营的基本上都是自家人,没有接受过任何系统的服务培训,服务水平自然跟不上。 门店现场管理混乱,顾客点菜找不到服务员,盛饭、擦桌子等琐事没人管,都是常有的事。 环境和卫生差也是如今被顾客投诉 得最多的问题。 大多数农家乐并没有完全按照食品安全标准来准备食物,也没有按规定将生食、熟食分区,碗碟筷有明显污渍或缺个小角、苍蝇飞来飞去、污水横流、员工不讲卫生等,都让顾客吃得越来越不放心。 能够让顾客体验到不同地区、特色各异的农家菜品、风土人情等,是农家乐的核心竞争力。如今,这个竞争力正在加速流失。 正如一些消费者所言,现在的农家乐越来越缺少“农”魂了,场景体验千篇一律,对农家主题的表现也流于表面,没有特色和新意。 “现在的农家乐,在我看来,好多都是城市饭店的复制品,只不过是把饭店搬到了农村,布置点瓜果蔬菜装饰,放点农村的老物件,就美其名曰‘农家乐’。”消费者王国雄(化名)如是说道。 据红餐网了解,现在很多农家乐都是依样画葫芦,在装修和菜品上做表面功夫,围个园子,挖个池子,种些莲子,搭几个棚子,架几个炉子,摆几张桌子,放几张凳子,炒几个差不多的菜……能体现农家特色的部分,就是清一色的采摘、钓鱼等简单的活动,同质化严重且缺乏底蕴难以让人产生共鸣,一来二去,消费者就不再去了。 “有一次我陪客人去农家乐吃饭,点菜时看到各式各样的海产品,问老板为何整这么多海鲜,不弄些自家的蔬菜,老板说这样才显档次,让人哭笑不得。像这样的老板还有很多,他们根本不懂顾客的心理和需求,更不会去思考、深挖农家文化的内涵,怎么可能持续经营下去?” 当年袁家村叫停如火如荼的农家乐,转型为小吃村,很多人都不理解,其相关负责人是这样解释的: 农家乐的复购率和粘性难以保障,来这里的顾客,大多都是图个新鲜,吃一次基本也就不再来了,当餐消费看似赚钱,但3年、5年后,农家乐开的越来越多,人们都不愿意再吃、再来怎么办? 如今看来,袁家村的考虑是对的。大部分农家乐属于典型的“周末经济”或“旅游经济”,消费频次有明显的高低潮,营收不稳定,要持续发展很难。 △某农家乐内的大灶台
很多农家乐的选址在郊区或乡镇,平时工作日基本没什么客人,生意集中在周末或者节假日,一旦天气不好或发生像今年疫情这样的不可控因素,门店就会难以维系。 从客群来看,目前,大部分乡镇农家乐面向的主要是旅游团的游客,但游客经济不稳定,而且是“一锤子买卖”,没有持续性可言。 过去农家乐最火的时候,很大一部分消费客群其实是公务人员。自2012年“八项规定”颁布后,公费吃喝被限制,公务人员的聚会便不再像以前那么频繁,农家乐的客流也大受影响。 再加上近年来,普通消费者对农家乐的新鲜感消退,大部分人可能一个月或者半年才会光顾一次,有的甚至体验过一次后就再也不光顾了,使得农家乐的消费频次更加降低,营收大不如前。 △消费者点评农家乐
回头客 少,开发新客户难,基本的人工成本、食材成本又都还在,很多风光一时的农家乐耗着耗着也就死了。其实并非如此。正如一个品类不会消失,被市场淘汰的只是一些经营理念落后,把消费者当傻子的农家乐,留下来的佼佼者仍然前景无限。 据红餐网了解,至今各地仍然有一批持续火爆的农家乐,而它们大都有共同的特点:特色鲜明、服务优良、价格合理,顾客回头率高。 与此同时,部分农家乐餐厅开始转型,弱化“乐”的部分,专注于吃,在选址上也开始慢慢走出郊区,开到购物中心、商场等主流商圈。目前,一批主打生态健康、原汁原味的农家菜餐厅就深受消费者推崇。
△图片来源:农耕记官微
比如,广州黄埔古港景区内的古港人家,凭特色的古港烧鸡等美食以及接地气的性价比,已经红火多年,平时吸引街坊光顾,一到周末更是顾客盈门。 还有,上海的“农家菜老大”,做了15年,号称松江地区的活招牌,拥有两家超大规模的门店,在大众点评上的相关评论近万条,好评率高达90%以上。 据了解,其采用农家特色食材,主打梅干菜桶饼、黄瓜苗等特色农家菜,现点现做,人均100元左右,火爆程度至今仍令人咋舌。
对此,餐饮资深人士表示,消费者追求的本质不是农家乐或农家菜,而是健康、特色、自然、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以及饮食口味。未来,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加剧,以及消费升级,这样的消费需求会越来越强烈,围绕这些需求进行经营的餐厅也会大有前景。 而对现存的农家乐来说,要想不被淘汰,变革已经在所难免。 13265099024 & 17724287321 原创文章,作者:红餐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yu88.com/166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