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访谈|中国最牛餐饮集团前CEO苏敬轼

没有谁能拒绝美食的诱惑,作为一个实打实的“刚需”行业,“今天吃什么?”从来都是生活中讨论最多的话题。

但即便你尝过山珍海味,也领略过各地的特色小吃,如果我问你,中国最大的餐饮集团是哪家?你会“秒回”答案吗?

没关系,我来告诉你。

它是百胜中国。去年一年收入600多个亿,开了1800多家店,相当于每天新开5家店,门店总数已接近12000家。什么概念?中石化的加油站也不过才3万家。

它旗下的公司你也不可能没听说过:肯德基、必胜客、小肥羊、塔可贝尔等等。

现在你知道它有多牛了吧。前不久,我们与百胜中国前主席兼CEO 苏敬轼深聊许久。这位被称为“中国快餐教父”的行业老兵,在其26年的百胜生涯中,一手开拓了中国区市场,并将公司的中文名取名为百胜,寓意“百胜百战,百战百胜”。

一家国外公司为什么能在中国市场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百胜中国做对了什么?又有哪些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在苏敬轼这次深度分享中,你一定能探寻到背后的答案。
口 述:苏敬轼 百胜中国前主席兼CEO
采 编:夏昆

来 源:正和岛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苏敬轼新书《正路:我在百胜餐饮26年的感悟》

什么才是走向成功的“正路”?

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经历。

1989年,我加入了当时百事旗下的肯德基公司,负责亚太地区的市场行销。同年年底,兼任中国肯德基的总经理。

最初我们只有4家店,1992年小平南方谈话后,我意识到中国市场一定会迎来巨大的发展,所以当时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放开手脚,扩建团队,打造品牌,布局中国。

到2015年我退休时,百胜中国已经是中国最大的餐饮集团,总店数超过7000家,远远超过了麦当劳等其他竞争对手。

从1989年到2015年这26年间,作为百胜中国团队的队长,我与伙伴们共同打造了百胜中国,成为中国餐饮业的超大企业,回顾这段历程,算是不辱使命,能够把握住机遇,与这么好的一个品牌和团队一起共事,也让我深感自豪。

结合自身经历和这些年的感悟,对于百胜中国的成功,我想先从“道”的层面上来谈一谈。什么是“道”呢?就是走向成功的“正路”。

这里一定会有人问,何为走向成功的“正路”?简单点来说,就是能够又好又快地做决策。对于成功,我有一个公式:成功=决策质量×决策数量。

我认为,如果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一路做决策,成功的概率就会高,反之亦然。

比如,当年我们在短短几年内就开出了十几家分公司,在全国布局,这就是一个极其关键的决策,即便当时面临没有人员、没有渠道、没有参照目标的挑战。但今天回过头去看,正是当年这一决策,才让肯德基有了根据地,品牌也得以在中国市场深深扎根。

当然,决策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你会发现,成功的正路往往只有那么几个,但犯错的道路却是千千万万。

举个例子,当下很多人忌讳谈歧途,无法正视自己的弱点,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西方有句谚语,“To err is human”,意思是“是人就会犯错”,事实也的确如此。据我观察,我们不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自己经常犯错,浪费了时间精力,甚至还给自己捅刀子,往坑里跳。

比如,对自己极度自信,很狂妄,过去可能有点小成就,就误以为自己真的很能干,如果谁的讲话让自己觉得稍有丢人,就完全听不进去,也不管对方对不对、有没有道理。

还有就是热情有余,理性不足。这种人能力很强,也有着一腔热血,但很容易被那种高涨的热情冲昏头脑,结果就是带着大家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甚至走上一条不归路。

再就是过于乐观。总觉得自己是那个“幸运儿”,什么事都想图个侥幸。诚然,我们的人生可能会侥幸得到一些东西。但你想完全靠侥幸取得长期成功,机会实在是过于渺茫。人迟早有一天是要面对现实的。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我说,往往带头往歧路里狂奔的不是猪队友,而是自己。在这种任性马虎的状态下,怎么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又何谈成功呢?

决策的关键——积累“Know-how”

除了竭力克服人性中的一些弱点外,想要又好又快地做出正确决策,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就是持续地建立和积累Know-how。很多时候,你有多少Know-how,就有多少成功率。

什么是Know-how?这个词不太好翻译成中文,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门道”或者“诀窍”,它可以让决策成功的概率变得非常大。甚至于这件事情你还没有去做,就有八九成的把握能取得成功。

但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的Know-how不是那些随处可见的信息,它是不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

比如,你最近雇了一个人,他有20年的工作经历,你想靠他来做出一些成绩,这不叫Know-how,只能说他有一些历史经验。至于他能否胜任,没有十足的把握。

那该怎么总结和提炼Know-how呢?

这需要群策群力。我们每个人的认知和学识都是有限的,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善于激发员工的思考能力,把一些好的想法整合在一起,形成Know-how,然后再让员工把这些Know-how运用到自己的决策上。

比如,企业内部可以成立几个决策委员会,每个委员会都请公司里对相关议题最有发言权的成员参与,听取部门或项目的报告。在报告的过程中,大家就相关的题目进行讨论,互相交流过去的经验,也探讨改变创新的可能。

举个例子。肯德基之所以能够领先麦当劳不止一倍的店,与我们背后的开发能力有着很大关系。但在我刚接手中国业务时,肯德基的开发其实并不如人意。

起初,由于缺乏经验,我让各个市场的总经理自己主导开店的决策。他们大部分人都在台湾麦当劳就职过,在开店方面都比我有经验。所以我是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以为没什么问题。

可没想到开出来的店并不理想,拿不到商圈里最好的位置,品牌也得不到最好的展露。还有绩效不好的店,给团队制造了很多困难。

后来我才发现,开店其实是一门大学问。什么样的店是好店,该怎么去谈,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情,怎样才能最快的和物业、业主实现合作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思考和总结的。

这之后,我决定带头建立自己的Know-how,我们成立了一个开发委员会。每两个星期花一天的时间审议所有的开发决策,利用每一个不同的个案,搞清楚我们的总体策略和具体准则,比如城市规划、商圈进入和选址等等。然后再把这套策略培训开发人员,让他们知道如何按照策略主动出击,从而拿下重要的关键地址。

此后我们开出来的店不仅投资回报好,而且由于分布合理,店面位置和形象好,也方便了顾客的光顾,提升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肯德基自然也就走进大家的生活中了。

所以今天看到一些品牌烧钱扩张时也有些感慨。肯德基能够开这么多店,是因为我们在最初阶段就总结和梳理了成功开店的逻辑,再加上有品牌背书,融合的范围也比较大,它的背后其实有着很多因素。

有些品牌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就急于开店。借助资本的力量,从100到200,200到500,然后奔着千家店的目标进发,可自身的能力却不见得有所增长。简单地认为只要复制之前的模式就可以了,忽视各地商圈和消费者之间的差异,结果就是一旦停止烧钱,这些花钱买来的流量也就随之消散了。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我现在从300家店做到了3000家,我已经实现财富自由了,已经成功了,可以退场了。如果你对成功的定义就是这样,那也恭喜你。

总结下来,有Know-how的公司,决策质量就好,成功的机会也会大很多。但再厉害的企业也必须不停地思考,不断更新、积累实时有效的Know-how。

一句话总结,把对的事情找出来,再把它做对。

你有自己的“恩情账户”吗?

讲完决策这个“道”,接下来再聊聊几个具体的“术”。这也是我在百胜中国时在用人、管理以及目标制定上的一些具体方法。

1.所谓领导力,无非就是整合的能力

关于领导力,市面上有各种解释。有人说远景很重要,也有人说站队很重要。但在百胜,我把它定义为整合的能力。

什么意思?就是要善于充分挖掘人的长处,然后把大家的优势放在一起,该用的人就用,该授权的就授权,这也是对员工最大的尊重。

但我也发现,很多管理者就是一会儿信,一会儿又不信,在这两端之间来回跑,最后自己累得不行,事情也没办妥当。

这一点,我再讲个故事,相信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我第一次去美国大峡谷的时候,看见有人骑骡子下峡谷,就依样画葫芦,也骑了个骡子。结果越走越害怕,总觉得随时会摔落山谷,小命不保。

后来终于忍不住问了带队一句:“行不行啊?”带队回了我一句话,终生受用:

“你放心,它比你还怕掉下去!”

回到我们用人上来看,不也一样吗?你安排一件事,下属往往比你还努力地去做,在一些领域甚至比你更专业。

所以我对任何工作的第一想法都是这个工作可以交给谁去做?后来发现,不是什么事情都必须我亲自去做,我也就可以专心思考那些更大、更远的事了。

2.不断充值你的“恩情账户”

“恩情账户”也叫情感账户(Emotional Bank Account),指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在与自己有关系的人那里有一个账户,比如你的亲友、同事、下属等等。

这个账户如果存款高,代表着我对他恩情重,那我找他做事,他自然乐意,也会尽力做好。但如果低,他可能理都不想理我,甚至还会拆我的台。

反过来也是一样。他在我这儿也有一个账户,他的存款高,我也愿意与他合作,但他的存款未必与我在他那里的相同。

存款是什么?它可以是小笔的,比如打个招呼,送个礼物;也可以是大笔的,雪中送炭,知遇之恩。无论大小,重要的是一定要学会经常去存款。如果你有事了才去找人,平时连话都不说,那大家看得也都很清楚。你这不是打心底对人的尊重,更多的是一种功利主义。

存款需要时间的积累,但提款却非常快。认不出对方,代表对方不重要。出言羞辱,让人下不了台,更是可以让人把存款一次用完。

不要以为无心之失都可以被原谅,不是所有人都能宽宏大量。

管理有时候是必须提点款的,尤其是当你给别人提供负面反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有没有足够的存款。可惜很多人不明白这点。平日不存款,最后还要怪下属不服管教。

3.人不是机器,把人当人看

还有一个问题是,现在很多人总想把员工当成机器的配件。认为一个命令、一个动作或者一个硬性指标,管理就完成了,这就是没有把人当人看的典型表现。更有甚者,自以为给钱了,胡萝卜加大棒,你就应该怎样怎样,这更是打心底里对员工的不尊重。

比如,很多企业现在热衷于所谓的“狼性文化”、KPI考核,甚至还出现了“996就已经是幸福”的言论。在我看来,这些管理方法是本末倒置了。

首先,人就是人,不是狼。大讲“狼性文化”,用二分法逼着人家做狼,我觉得这是在扭曲人性。最终的结果,要么是大家集体“躺平”,谁也不干了;要么是忍一段时间,等公司上市拿到股权后立马走人,去别的地方实现理想。

还有KPI考核,一些人口头上说要建立伟大的公司,但实际上唯目标导向、KPI治企。年初定目标的时候,大家鸡飞狗跳、厮杀一场,到了年终考核时再斤斤计较一轮。

这还会是一个战斗团队吗?精力全耗在内卷了。斗来斗去,恩情账户互相都是负数,哪还有什么互信可言?

当然,不是完全不要KPI。就像体检一样,我们需要一些数据指标来衡量,但不能把KPI与人的表现完全划等号,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商场在变,竞争在变,一个固定的KPI只会让大家追着数字跑,精力还会放在产品、服务和消费者身上吗?

至于“996”则更要小心。长期以牺牲员工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为代价,肯定是错误且不可持续的。

建个漂亮的办公区,提供免费的伙食,还有最新的健身设备,但谁都不敢松懈一分钟,忙到半夜下班,这叫平衡吗?

企业真的优秀,每个决定都是高质量的,生产力上去了,是不需要这样拼命的。以员工幸福为代价换来的短期红利,那是剥削,有违良知。

警惕“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式管理

在管理上,我觉得还有一点也是特别值得强调的,那就是信奉财散人聚,讲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刚才我们说要把人当人看,也有老板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在他们看来,你不是希望多点钱、有名位、有保障嘛?那好,我把这些都给你,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把你当兄弟,拉你入股,但你也要把公司当成你自己的来经营。

不可否认,这种用兄弟感情和利益来换取大家拼命努力的方法,一定程度上的确有效,但这里面存在两个比较大的问题:

首先,公司是需要进步的。今天需要的才干,和明天需要的不见得一样。

今天的兄弟,将来未必还是合适的合伙人。早早地把公司的未来就锁定在几个人身上,时间长了一定是会出问题的。

另外,这样一种模式很容易产生一种热情高涨的氛围,而太多的错误正是热情高涨的结果。

仔细想想,之前有多少错误是因为自己脑门一热导致的?从我们的历史来看,这样的错误也不是没发生过。很多时候,热情高涨,反而会让自己出现盲点,这需要有个度。

而且我始终相信,大多数人还是想做好工作的,也都想成就一番事业。一小撮混日子的人早晚会被炒鱿鱼,他们不能代表多数人。

所以,把钱分给这些奋斗者是自然的事,但要有个机制。要合乎市场规则,要公平公正。

员工能够把事情做好,钱自然就会多。但只强调钱,把钱看做是大家进步的唯一动力,把利润至上作为企业的最高准则,势必会影响到企业发展的整体思路。

所有人如果都向钱看齐,长期下来,可能就会牺牲掉企业的服务和品质。

成功要有“求仁得仁”的智慧

最后,我想再谈一谈成功这件事。

无论是企业家、管理者,还是每一个勤恳努力的普通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渴望成功的,这是人之常情。但在成功这件事上,我觉得还是要有一种“求仁得仁”的智慧。

什么是“求仁得仁”?它指的是成功没有固定的定义。我们每个人对成功的期望也未必相同。没必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很多人觉得成功就是要创业、要做CEO、要成为500强企业,我觉得并不是。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做这些事,也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做这些事。只要你达成了自己内心的期望,那就算是成功。

这世上有成功的父母、成功的教师、成功的行业达人,他们都是首富或者CEO吗?重要的还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内心有所求,然后把它实现了,这就是成功。

我常以《西游记》中的人物打比方。唐僧西天取经,修成正果;孙悟空神通广大,降妖除魔。他们无疑都是主角,收获粉丝无数。

但整个故事里还有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唐僧或者孙悟空,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然后好好演出。

比如,可能某个项目里,你是孙悟空,我是猪八戒。没关系,只要大家能把这部戏演好,能把唐僧顺利送到西天,那我们就都成功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猪八戒难道就一直是配角吗?也不见得。像大战蜘蛛精那场,没有猪八戒的特别本事,孙悟空可能还真搞不定。

另外就是要从小处着手,一点一滴把基本功练好。学会仰望星空,然后脚踏实地。

听到一个说法“风口来了猪也能飞上天”。但是猪就是猪,不是龙。风停了掉下来还是猪。

的确,过去靠着热情、勇气以及那股豁出去的拼劲儿,恰好又赶上了一波机遇,一些企业取得了成功。但今天回过头看,当机遇不在时,很多人以同样的方式把企业输了回去。

山路走多了,总要遇到鬼的。

所以,对企业而言,还是要静下心来提升团队能力,在服务和产品上多下功夫,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核心优势。想要基业长青,这才是一个比较可靠的办法。

大道至简。愿我们都能秉持“求仁得仁”的智慧,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功”,走向通往成功的正路。

– END –

   
更多精彩

  • 观察|国内对标SYSCO的玩家类型(上)

  • 观察|国内对标SYSCO的玩家类型(下)

  • 2022年中国预制菜发展趋势研究报

  • 资本抢食2000亿卤味蓝海,红杉、腾讯下场

  • 观察|美菜做错了什么

  • 餐饮+超市鼻祖:EATALY成功秘诀

  • 餐饮B端电商一片蓝海 谁会是中国的Infomart?

  • 日本的食材B2B巨头伊藤忠和ACCESS带给我们的启示

  • 三井物产、Infomart战略投资奥琦玮子公司

中国第一家专注于餐饮供应链的自媒体

     笔者曾就职于正大集团、吉野家、新希望集团、美团等,数字化餐饮供应链变革的笃行者,多篇文章发表于今日头条、餐饮老板内参、《冷冻杂志》和《中国食品报》,曾直播讲授公开课《餐饮的采购和供应管理》,职业生涯历经食材采购、冷链物流和大客户销售等,扎根于供应链的全流程场景。

     曾为以下品牌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正大食品、新希望六和、凤祥食品、辛普劳、安德鲁、易果生鲜、宁夏悦丰、北京宴、香港马会、巴黎贝甜、美团快驴、Pizza Express、华莱士、台滋味、玛格利塔比萨、日昌、云海肴、杨记兴臭鳜鱼、蜀海、四季明湖、明湖小楼、半天妖烤鱼、董小姐爱地锅、望京小腰等,致力于帮助餐饮企业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

   餐饮供应链咨询

   请加微信   18610542110   孤独的美食家

    原创文章,作者:餐一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yu88.com/237397.html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0日 04:06
    下一篇 2022年4月20日 04:0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