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工具,让你的品牌深入人心丨【勺子深荐】

点击蓝字关注领取200个餐饮必备工具包

授权来源容品牌编辑|Neo

充分实现人的完整性的人格是无法达到的理想,但无法达到不是反对理想的理由,因为理想永远不是目标,而只是路牌。—— 荣格

01

品牌为什么要有“认知之术”?

对于任何一个品牌来说,我们今天要说的,都只属于品牌的外部成果。以一个冰山图为例的话,它们只涉及到整个品牌冰山以上的营销部分,冰山海面以下,也就是企业内部营运的部分,今天我们不去涉及。

从品牌外部成果的层面来说,打造品牌分为“认知”和“美学”两部分,“认知”解决的是外部视角下的竞争思维,“美学”解决的是用户视角下的利他思维。

稍有偏颇,品牌就容易走入两个极端。一个是出于竞争所导向的非常功用的“利己主义”,一个是出于感受所导向的脱离群众的“自我表达”。

我们所分享的主题是:如何通过“平衡(认知+美学)”的方式来打造品牌。既让品牌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被记住”,也让品牌“被喜欢”。我们将从“认知之术”和“美学之道”这两大板块进行解读。

认知之术,我们主要通过“品类尺”、“可视化”、“矛盾论”这三个工具,帮助大家在打造品牌过程中,快速的能够从消费者记忆库中检索出来。

美学之道,我们将通过对餐饮产品属性的界定,以及匹配打造餐饮品牌的三套“组合拳”来阐述,让消费者爱上你的品牌。

正如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所说:“一个物品变得丑陋,基本都是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轻视心理层面的作用,二是忽视物质层面的用途。缺少哪个,我们都无法将其称之为健全的物品,更不能称之为美的物品。

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

前半部分,我们先来探讨“认知之术”,即如何让品牌更好的“被识别”?容品牌从 09 年进入餐饮策划到终端设计落地,到 2019 年有十年的实践时间,在此期间,我们总结了一些打造品牌的小方法,希望能够帮到各位餐饮人少走弯路。

02

打造品牌认知之术的三个工具

1、品类尺

作为无论已经有多家店,还是准备进入餐饮行业的创业者,我们起心动念的首先是选品类,先吃火锅、烤肉,还是烤串,这是我们大脑先去扫描的。选定品类后才选择品牌。

所以,初创品牌首先应该考虑品类熟悉度和品类大小。这是我们总结的打造品牌认知度的第一个工具:品类尺。尺子两端分别是“熟悉度”和“差异化。

靠近熟悉度,品类收割红利越大,竞争风险也越大,比如饺子、面、米饭;靠近差异化,品类收割红利越小,竞争风险越小,比如贵州的豆腐圆子,新疆的面肺子。

“品类尺”对无论是创业,还是对于资深餐饮品牌走出本土有什么参考意义?我们总结了以下四个警示:

警示1:自嗨,只放品牌名——作为一个不是品牌,只是开了一家小店的创业者而言,自嗨式错误一定要警示。正如我们身边最日常可见的兰州拉面,过桥米线,驴肉火烧、黄焖鸡米饭,从消费者解决自己一顿饭的角度,他首先购买的是品类。

初创品牌甚至不能说在做品牌,你只是在做品类生意

警示2:自我,自造品类名——比如中国菜、融合菜、健康餐,轻食,营养餐等,虽然有品类名,但在消费者心智中并不是一个真正能代表他购买理由的品类,属于自我式的自造品类名,无效品类。

警示3:自大,冷门品类名——类似贵州豆腐圆子、新疆面肺子的冷门窄品类,需要做好品类教课的准备。

警示4:跟风,盲从热门品类——类似重庆小面、奶盖茶、小龙虾等跟风盲从的热门品类,需要做好竞争激烈的准备。

这四个警示,其实想给大家带来的一个启示:作为初创品牌,我们甚至都不能说自己在做品牌,我们其实更多就是做一个品类的生意。

当然,“品类尺”虽然能帮我们去界定问题,但它也只是能够从外部竞争思维上帮助大家去解决一些问题的界定,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干一行爱一行,如果内心有信念,特别愿意进入这个品类,就会有足够把这件事情做好的意愿。

2、可视化

通过品类界定好“我是谁”的问题后,我们来说说,如何通过“可视化”这一工具,把“我是谁”说出去,这也是我们解决品牌认知的第二个工具。

人们喜欢具象的东西,不喜欢抽象描述,因为人的大脑依赖于眼睛。眼睛所见大脑就容易所得,如果大脑对所见不够秒懂,传播过程中也会遇到困难。

我们从命名、视觉、产品、文案、战略、室内这六个方面来阐述,品牌如何“可视化”。

a、为什么说“外号“是世界上最好的命名?命名“可视化”

品牌命名可视化,就是起个好名字。

鸟巢“、“小蛮腰“,不思而得,就在嘴边

鸟巢原名叫中国国家体育场,被老百姓叫成“鸟巢”,小蛮腰的原名叫广州新电视塔,被老百姓叫成“小蛮腰”,包括湖南卫视叫“芒果台”,东方卫视叫“番茄台”等等。我们认为,“外号”就是好名字的原理,正如十年不见的同学聚会,你记不住他名字却叫得出他外号的同学。

那么“外号”都符合哪些取名原理?

· 熟悉记忆原理。越是熟悉事物,越能调取人心里面对事物的关联,就在眼前、就在嘴边。

· 口口相传原理。不是文言的,不是看的信息,是嘴嘴巴口口相传的信息。

基于这一原理,我们推导出来了三种命名方法,供大家参考:

① 找“东西“

越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东西,人们越容易检索出熟悉的记忆,像我们特别熟悉的品牌,苹果、小米、豆瓣、雀巢、瓜子,它们都是以我们从小到大都熟悉,时刻与日常发生着关系的“东西”命名。

尤其现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消费者认知品牌必须最快捷、最迅速,跟“造词”相比,客观存在的“东西”不用拐弯,品牌记忆和传播成本低,能直接用客观存在的东西作品牌名最好。

但这种名词类,尤其两个字的名字很难注册,怎么办呢?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两个小方法:

· 东西+东西:

· 描述+东西:

品牌名中包含的“东西”越少,大脑记忆储存格使用的就越少,对消费者记忆储存空间占用的流量越少,品牌的传播的成本就越低,这也是我们说的“记忆格子原理”。

② 抢颜色

除了包含“东西”之外,“颜色”也可以帮助品牌解决注册问题,并让人产生品牌画面感。比如白猫、大白兔、红牛、绿箭口香糖、蓝月亮等品牌。

颜色本身是个稀缺资源,东西+颜色,能够给品牌传播很好的节省成本。“抢颜色“的命名方法在品牌中的应用:

黄斗笠 ——黄(颜色)+斗笠(东西)

③ 加数字

加数字很好的解决注册问题的方法。像是一加手机、双星,三只松鼠,四世同堂,五菱汽车、六个核桃、七匹狼、八马茶叶、九龙冰室等品牌。

如果加数字,建议大家不要加超过十以上的数字,因为我们从小到大生理上面就有十个指头,十以内的数字才是我们从小到大是最熟悉的。

以数字解决注册问题—— 四世同堂

我们总结了三句话分享给大家:

b、为什么说视觉就像“苍耳子”一样让人过目不忘?视觉“可视化”

那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自然的”名字,还有其他补救的机会吗?“视觉”是很好的解决品牌可视化的方法,即平面 VIS 部分,我们从 logo ,颜色,纹样三个方面来说。

① logo

logo 可视化,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名字本身客观存在的事物“画”出来,比如苹果、天猫、蓝瓶咖啡,画标志就是画名字里面东西的剪影,就像串糖葫芦一样,把品牌名、品牌logo变成“一个东西”,这是名字里有东西时logo的可视化方法。

名字里没东西的 logo 怎么办呢?最好加一个可视化的东西进来。比如京东之前的 logo 是字母 + 数字,比较死板也没有画面感,加了一个微笑的小狗后,品牌就一下子变得有温度有态度了,让人产生愉悦感,京东的狗、苏宁的狮子、国美的老虎,美团的袋鼠,目的都是为了完成“ 可视化 ” 的记忆。

以“图形“解决“秒懂“

那么字体 logo 好,还是图形 logo 好?我们有一个笃定的结论:只有字体 logo 没毛病,但有图形 logo 会更好。

文字是拐了弯的信息,没有图片那么直接。而相比图像,图形是更简单的符号,没有任何干扰,一眼可以辨认。如果我们把联想电脑和苹果电脑摆在一起让 3 岁小孩或者 70 岁老人辨认,即便不识字,他们也可以一眼认出苹果。

图形永远比文字传播成本更低。最好的品牌传播路径是:一个看得见的东西思维。

福禄寿喜狮子+四世同堂 ,浓浓的家宴味儿

② 颜色

那如果命名、 logo ,都没有“可视化”的记忆资本该怎么办?譬如我们推崇的国民品牌:宜家、无印良品、优衣库,它们都没有“可视化”的名字,“可视化”的 logo,但它们却拥有非常“可视化”的颜色。

我们回想星巴克的 logo,真功夫的 logo,你需要思考一阵子才能记起美人鱼和李小龙的形象,所以说名字、 logo 还是在你意识层面刻意去记忆的信息,但颜色它实际上是记忆的“无意识”的部分,像苍耳子一样是黏在身上的。比如星巴克的绿,宜家的蓝,就像流水流过坑坑洼洼的地面,你根本挡不住,认知记忆的本能会自己抓住可记住的东西。

记不清它们的logo,却记得住它们的颜色

颜色负责品牌记忆的“无意识”部分,名字、logo还只是“有意识”刻意去记忆的信息。

在颜色方面,我们有一个相对笃定的结论:一个品牌最好有一个颜色,一个颜色最好能够代表一个品牌,一个品牌不要超过三个颜色,对于消费者而言,一个颜色=一个品牌。

怎么选择品牌色?

我们总结出“色彩尺”这一工具,尺子两端分别是“行业差异化”和“符合产品属性”,靠近“行业差异化”的色彩,容易树立认知,但容易脱离产品属性。靠近“符合产品属性”的色彩,容易引发人对产品的观想,但形象容易同质化。

比如百事可乐、宝矿力、瑞幸咖啡、蓝色经典等品牌,蓝色虽然在食品行业不受待见,但却成为了它们跳脱品类同质化的颜色,但同时,这种“出挑”也容易背离产品属性,失去食物的观想感。

③ 纹样

纹样和色彩一样,也是很极致的一个无意识传播的工具。

为何纹样让人过目不忘?因为纹样是由 logo 这样一个世界上最简约的图形语言,重复复制之后形成的,能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认知冲击力。

纹样无处不在,纹样包含的四种元素及意义:

1、熟悉=世界上最大众的记忆

2、符号=世界上最简约的信息

3、纯色=世界上最强大的记忆

4、重复=世界上最有用的强调

品牌认知碾压公式:纹样=(符号+熟悉+纯色)×重复

c、产品该怎样成为品牌符号?

·产品“可视化”

把菜品、餐具、上菜方式,借力一个形象可视化,也是一种秒懂的品牌记忆方法。

菜品可视化:比如局气用土豆泥做成兔儿爷形状,炒饭做成蜂窝煤的形状,沙燕logo形象做成豌豆黄,把食物做成一个具象的东西,本身就很具象很秒懂,具有关注点,这是“菜品可视化”。

是老北京胡同文化的“符号“,也是消费者肉眼可见的“菜品“

菜单可视化:

大众餐饮尽可能用直观菜品图片勾起顾客欲望,避免文字联想,这是“菜单可视化”。

餐具可视化:一些餐厅用多宝格放老北京甜点,用花轿抬着上鸡,用铁锹盛菜,用鸭子造型盘子盛烤鸭,包括吃火锅时把火锅造型做成桌子在上面吃饭,这是“餐具可视化”。

建立一个形象的可视化,是最好的创造传播点和记忆点的方法。

如果我们做一个品类,最好是拎出来一个拳头产品,然后从品类中挖掘一个可视化的东西,它们最终收割的都是老百姓秒懂的红利。

d、如何设计一句话,帮消费者的懒大脑做决定?

·文案“可视化”

可视化除了名字和视觉之外,还可以运用到文案和广告语中去。文案和广告语是帮我们懒大脑做消费决定的绝佳工具,是最直接的购买理由。

什么是“可视化”的文案?

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表达“早上吃水果比中午吃水果有营养,中午吃水果比晚上吃水果有营养”,抽象不容易被理解,如果用可视化的文案编辑器加工就变成:“早吃金果,午吃银果,晚吃铜果”,金银铜,就能刚好把营养价值暗含在里面。有画面感又有气势,老百姓能口口相传,不挑人,从基层大众到高层,都很容易脱口而出。

学会运用可视化的文案原理,能够为我们品牌加持力量,以及增加品牌和消费者的沟通宣传力度。

e、价值观如何传递?

·战略“可视化”

为什么战略也需要可视化呢?

我们用优衣库的案例来引入大家思考。优衣库现在的广告语叫“服饰人生”,凡是需要回头解释第二遍的话都不够可视化,不够秒懂、有二次解释成本。优衣库的设计服务商佐藤可士和与柳井正沟通过程中,曾经聊出过一个特别有画面感的对于优衣库的表述。

优衣库是做什么? 它的战略是什么?它和ZARA和HM的不同是什么?

有一个词特别好:做衣服的“零件”。基本款、像零件一样可以组装,秒懂。这就跟 ZARA 和 HM 划出了界限。

包括丰田的战略:“有路必有丰田车”也很有画面感。这就是一句无论任何场合,任何交谈,甚至任何一次会议争论中,很容易脱口而出的话。一个企业的使命,如果比喻成像灯塔一样,是照着你去接近和靠近的。

那“战略”是什么?

用一个可视化的比喻,战略是你每一步怎么去靠近你的这个灯塔的“指南针”。我们在做品牌时,找到你想对标的一个企业、榜样,就是一个很好的可视化战略。

f、为什么说“借鸡下蛋”的空间自己会说话?

·室内“可视化”

作为餐饮最重要的载体,室内也应该是一个“东西”。不是进去以后碎片化的氛围感受,而是一个巨大的东西。像是想到迪士尼乐园就有一个超级画面“城堡”,成都小龙翻大江一想到就是“一条龙“,和府捞面就想到“书房”。

我们早期和局气韩总合作比较多,韩总在这方面就运用的很极致,比如八号苑做串串火锅,他用“校园文化”跟别人不一样,把它理解成一个东西的话,“校园”就是一个可见的、可视化的东西,包括局气的“胡同”,四世同堂的“老北京四合院”。

八号苑——校园

局气餐厅—— 老北京胡同

四世同堂 —— 老北京四合院

它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① 我们在做品牌创业初期的时候,整个空间最好是一个东西。你最好还是让人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一个巨大的东西,能够让人对你品牌有个深刻的印象。实际上就是完成了你的品牌的一个传播力。

② 空间就是借鸡下蛋,就是借文化的鸡下餐饮的蛋。比如说八号苑借力校园文化,局气借力胡同文化,四世同堂借力四合院文化,能在整个空间一个大概念下吃东西,让人对品牌的印象深刻。

3、矛盾论

基于命名、视觉、文案、产品、战略、室内六个方面,我们讨论了品牌该如何“可视化”,可视化的本质是让品牌秒懂,也就是解决“沟通力”的问题。

实际上,在品牌打造要素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平行的方法:“矛盾论”,这是我们讲到的第三个工具。

我们看一些知名品牌的视觉形象,如果苹果的标志没有被咬一口,如果万宝路没有启动与“美女+香烟”背道而驰的牛仔形象,如果可口可乐没有“圣诞老人”和“北极熊”形象,如果麦当劳和汉堡王不是小丑和国王……

品牌视觉的矛盾

品牌太过于顺理成章,是否还会有如此话题度?

品牌太过于顺理成章,这些经典的“蓝色品牌”是否还会出现?

品牌颜色的矛盾

用饼把肉夹起来,不叫馍加肉,反叫肉夹馍。

圆形蛋糕没什么稀奇,当21cake把蛋糕做成方形,当蛋糕有了拼合功能,就创造了下午茶蛋糕的新品类。

呷哺呷哺把有着西方文化母体的吧台嫁接到中国火锅上面,让火锅快起来,改变了中国多人聚餐模式,这是室内的矛盾。命名、产品开发、视觉、室内等品牌打造的各方面无一例外都充满了矛盾。

矛盾论在局气餐厅室内空间的应用:

老北京躺椅+蒲扇 = 飞起来的“时光机“

所以我们为什么喜欢听相声,因为有“土(矛)+洋(盾)”的落差,有“抖包袱”,这个包袱就是矛盾的合体,就是易经所说的“交感”。

一个品牌之所以能广为传播,除了用“秒懂(可视化)”负责进入人的认知之外,还需要用“好奇(矛盾论)”来让人印象深刻。

“矛盾论”和“可视化”有何关联?它们又在品牌中如何运用?

品牌认知自检曲线”

“矛盾论”不仅可以在命名、视觉、产品、文案、战略、室内这六个维度使用,还可以与我们讲的第二个工具“可视化”相叠加,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方法论。打造品牌时,我们要站在一个外部视角,站在竞争的差异化和品牌独特的角度去选择。

针对“可视化”和“矛盾论”,我们总结了一个原理:“品牌认知自检曲线”, X 轴叫做“可视度”,解决“沟通力”的问题, Y 轴是“矛盾度”,解决“吸引力”的问题。广义上说,它对品牌本身都有一个自检性。

怎么自检?举以下几个例子说明:

比如苹果,苹果触屏针对于以前的按键手机,本身是充满矛盾的。另一方面你把一个Ipad扔给两岁的孩子,他也能玩得起来,因为它不需要按键,手指头就是天然的笔,“可视度”也很强。

比如戴森,它的电风扇没有扇叶,我们第一次见这个产品都会被他的这种反差感留以深刻印象。而且它没有风扇又能出风,足够有可视度,既新鲜,又有反差。

可能有人会问,你把小米品牌放在轴线上成立吗?其实我们可以想一下,小米有一本书叫《超预期》,超预期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度,它的高性价比和它的颜值之间的矛盾和反差感,包括海底捞极致的服务体验和吃火锅的场景,也形成一种反差感。

开头我们说了,品牌需要“两条腿”走路,我们上半部分其实就解决的“品牌的左脑”,讲理性、讲认知,讲竞争环境下的品牌识别。

为了方便大家在打造品牌过程中时刻提醒大家能够有一个辅助,我们把方法论总结成了一个词语:“六韬(命名、视觉、产品、战略、文案、室内)三略(品类尺、可视化、矛盾论)”。

这些工具本身并不能给大家输出一个绝对的答案,仅能提供一个思考的路径和坐标。希望能够给大家去多拓展一些知识点 。

如果你想进一步学习如何打造深入人心的品牌,不妨扫描下方二维码,从认知和美学2个维度,让你的品牌被记住和喜欢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学习

餐老板资讯网,为全国餐厅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饮经营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饮经营资讯,学习更多的餐饮营销、管理、外卖、装修,采购等经营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勺子课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yu88.com/66101.html

(0)
上一篇 2019年4月22日 07:34
下一篇 2019年4月22日 08:5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