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港股还有小肥羊,海底捞还是火锅第一品牌吗?

9月26日,海底捞正式在港交所上市。从海底捞上市首日的股价表现来看,开盘报 18.8 港元,较发行价上涨 5.62%,市值为 996.4 亿港元。公告显示,海底捞公开发售部分获得5.56倍超额认购,国际发售方面更是获大幅超额认购。在坊间被奉为神话级企业的海底捞,走向资本市场同样受宠。


海底捞风头正劲,然而十年前,有一个品牌连续六年雄霸火锅榜首,它就是小肥羊。小肥羊2008年6月在香港上市,是国内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品牌餐饮企业,被誉为“中华火锅第一股”,一时风头无双。


一个是十年前的火锅老大,一个是现在的神话级企业,如果说上市是餐饮企业的巅峰,那么小肥羊曾经达到巅峰,海底捞此刻登顶。回顾历史,小肥羊上市之后逐渐走向没落,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海底捞是否会面临相似的风险?



谁是第一品牌?


随着2012年的退市,小肥羊逐渐淡出人们视线,海底捞移步聚光灯下,成为资本新宠。后来居上,让人不胜唏嘘。如果小肥羊还在港股,那究竟谁才是火锅第一品牌?



小肥羊IPO前门店数量350多家,营收9.24亿元,首日开盘价3.18港元/股,后被百胜以6.5港元/股,总额近 70 亿港元的价格私有化。


海底捞目前门店数量362家,去年营收106.37亿元,2018年上半年营收73.43亿元,IPO价格17.8港元/股,市值800多亿元。


如果考虑时间、经济环境、通货膨胀等因素,小肥羊放到现在,市值大概在150-200亿元之间。从这一层面来讲,海底捞无论从门店数量、营收、股价、市值上,都是目前当之无愧的火锅第一品牌。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市场环境,这样的对比难免有失公允,问题在于,分析小肥羊的发展轨迹,以及它所经历的挑战与风险,反问即将接受大考的海底捞,是否准备了足够的应对措施?



小肥羊沉浮录


2008年6月上市,2012年2月退市,小肥羊的资本之路仅仅持续3.8年,如果说所有的结果都由每一步的选择造成,那么,每一个决定小肥羊命运的选择,海底捞是否也将面对?它能否做出不一样的选择,从而改变命运?


小肥羊成立于1999年,创始人张钢凭借”不蘸料“的绝妙滋味,将小肥羊的规模和声望做到中餐企业的顶峰,直至2008年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在张钢的规划里 ,上市是小肥羊“做中国百胜”开始的时刻。



一语成谶,短短3.8年后,小肥羊被百胜集团全资收购并私有化。2012年已经退任的小肥羊总裁卢文兵对外表示,


小肥羊上市后的最大压力来源于股价。在前期的快速发展中,很多方面欠功课,如采购一直归区域管理,条线管理未能实现。运营管理一直在建设,但是直到被百胜私有化时,小肥羊的管理体系终究未能达到创始人的期望。为什么难做?上市后股价压力大,一旦发展慢,股价就受影响,一下子调整又来不及。


上市成为小肥羊的分水岭。上市前段,小肥羊做得漂亮,上市后,这个曾经的巨头被股价压得力不从心。


一方面是利润压力。小肥羊2010年年报显示,2009年全年的营业额同比增长22.6%,达到19.25亿元,但全年毛利率却同比下降了2.7%,不仅如此,小肥羊2011年同店销售预期增长5%,较2010年下半年的增长水平又下滑了近一半。瓶颈显而易见。


另一方面是新店扩张压力。小肥羊上市之初曾做出承诺,从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内,新开设150家自营店并翻新50家老店。这意味着小肥羊要从每年新开10家店的速度提高到每年新开40家至50家店。然而上市一年后,小肥羊就被指开店不力。


快速扩张新店也许是餐饮企业上市后的第一选择,在小肥羊提高开店速度但没有如期完成的前提下,海底捞上市前也宣布,2018年新增门店180-220家,而在此之前,每年新增门店不过数十家。


新店扩张乏力,运营管理全国水平不一致,营收增长不足,双面夹击,小肥羊疲于应付。


张钢的愿望是将小肥羊做成百年品牌,这也促使他转投全球餐饮巨头百胜集团怀抱。百胜接手之后,利用自身成熟的系统和品牌力,集中精力在体系、标准、管理等方面对“小肥羊”进行改造,以期再创奇迹。


张钢曾经多次表示,小肥羊的私有化,其最终目的是希望百胜通过系统化、体系化的管理,把小肥羊打造成为一个百年品牌。但是在百胜如此庞大、健全的体系支持下,小肥羊的发展却每况愈下,几乎在一线城市销声匿迹。



海底捞能否避免重蹈小肥羊覆辙?


同样选择走向资本市场的海底捞,能否会面临小肥羊各个发展阶段的窘境,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作为上市企业来说,股价的压力是一定需要面对并解决的,而企业每一次的动荡风波都势必会影响股价的波动,海底捞真的准备好了吗?


海底捞一直以“变态服务”著称,尽管创始人张勇一直在否认他们的核心是服务这件事情,他更希望大家认为海底捞的核心是人力资源体系,但是说到海底捞,大家还是会先想到服务。



为了维持这种服务水平,海底捞每个门店超额配备110%的工作人员,以供应每年新增20-30家门店的需求。按照这个节奏,海底捞这些年的发展也一直顺风顺水。


也许是为了筹备上市,海底捞2017年的新增门店达到98家,这个数字是自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然而,扩张过快的弊端马上显现,“后厨事件”发生,海底捞遭遇史上最大公关危机。虽然后来在张勇的亲自坐镇下,解决了危机,但足以给海底捞敲响警钟。


海底捞招股书显示,2018年计划新增门店180-220家,这个速度同样是前所未有的。截止目前,海底捞门店共362家,相比去年的273家,新增89家,离180-220家的预期还差100多家,这意味着海底捞上市之后,第一要务就是快速扩张。



去年“后厨事件”的阴霾还没完全散去,此次快速扩张,海底捞面临更大的挑战,比如更庞大的人才体系,更强的门店经营管理能力,更完备的供应链体系等等。


海底捞在一二线城市布局相对密集,大规模扩张开始后,定然会覆盖三四线城市。而据业内人士分析,进军三线城市,海底捞也将面临许多难题:一是后台系统面临挑战。在三四线城市供应链相对分散、独立,物流、人才等因素将会给海底捞的后台系统造成一定压力。二是三线城市对中高端火锅消费频次难预估,海底捞的价位属于中高端水平,面对其他价位低的竞品火锅,海底捞的价格并不具优势。


除了新店扩张风险,海底捞还会面对利润增长压力。近两年,海底捞门店的扩张带来营业收入的同步增长,然而净利润增速却出现明显下滑。2016年,海底捞营收增速为35.63%,净利润增速为137.96%;相对应的,2017年营收增速为36.23%,净利润增速却仅有22.09%。正如招股书风险提示所说,海底捞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扩张时期,此前的经营管理模式或许正面临考验。


以上种种压力,都曾经在小肥羊身上出现过,餐饮企业上市后最大的压力,就是股价,但是影响股价的真正原因,是营收和利润的稳健增长、是快速的高质量的门店拓展,是强大有效的管理体系、是完整的人员培训和培育体系。


对于这些,张勇如何应对,是不是做好了十足的准备,我们拭目以待。仅仅一个200家店的开业指标,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上市敲钟绝对不是终点,而仅仅是一种开始。



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最新餐饮投融资资讯



更多精彩内容查看:


《中国食品与餐饮行业7月投融资报告》

《2018年3-6月餐饮投融资报告》解析(一)

《干货 | 餐饮行业投资机遇解读》

《2018年3-6月中国餐饮投融资报告》


 ↓ 点击阅读原文,申请融资

餐老板资讯网,为全国餐厅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饮经营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饮经营资讯,学习更多的餐饮营销、管理、外卖、装修,采购等经营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窄门餐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yu88.com/73954.html

(0)
上一篇 2018年9月26日 18:41
下一篇 2018年9月26日 20: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