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经济环境的严峻,可能超乎我们想象

当下经济环境的严峻,可能超乎我们想象
最近两三个月来,笔者在咨询服务和调研的过程中,看到了一批企业的经营数据。从数据中看,市场情况完全超乎于今年的估算之外,整体市场环境较为严峻,市场陷入通缩与产能过剩的双螺旋。
基于此,笔者查阅了由国家统计局等单位发布的、公开的经济运行数据,通过细致的对比分析,力图摸清当前经济的脉络,以便于企业进行今后的规划和决策。
本文仅仅是商业的分析类文章,仅仅是一种数据分析,所有原始数据都来自于公开发布的数据,不含任何揣度和非商业因素。
 
01

求职潮和涨薪潮

2022年,1.2736亿人在线上求职,被称为“最难求职季”,但是这个“最难求职季”在今年一季度再度上演,而且更为严重。2023年,求职招聘平台MAU(日活跃用户)在2023年3月达到近一年来的峰值1.38亿,较去年同期增长8.7%。
据艾媒数据,2020 年,线上招聘市场渗透率(线上市场规模占总体比重)达 32.3%,我们按2023年线上招聘渗透率达到40%来测算,也就是说今年第一季度,有3.45亿人在看工作机会,想换工作,或者在找工作。
据CIC 数据,截至2020 年,我国金领/白领/蓝领的人数分别为 0.12/1.79/3.95 亿人。也就是城市就业人口大约为5.86亿人,这个就业人口中,58.87%的人口工作不稳定。
但是伴随着求职市场的日渐严峻,却是涨薪潮。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 114029 元,比上年增加7192元,名义增长 6.7%,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5237元,比上年增加2353元,名义增长3.7%。
当下经济环境的严峻,可能超乎我们想象配图: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这个薪酬的增加并不是劳动率提升带来的,2022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2977元/人,比上年提高4.2%,薪酬升幅超过劳动生产率增幅近40%。简单来说,企业用工成本在飞涨,但是营收、利润、经营效益并未同步增长。
涨薪潮的另一个表现是社保合规成本:2022年,中国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4亿人、2.9亿人,而中国就业人口实际数量为7.5亿人,社保参保人数仅占就业人口的38.6%。还有61.4%的就业人口处于社保裸奔状态,也就是不合法合规阶段。
除此之外,企业缴纳社保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以上海为例,企业五险缴纳基数为28.26%,个人缴纳基数为10.5%,两者综合为38.76%,如果单独拧出来在全球国家中排名第五位。前四位分别是法国(45.84%),匈牙利(41.5%),意大利(39.69%)和圣马力诺(38.9%)。中国部分城市的社保费率已经真正“超英赶美”。
所以国内的就业市场出现了一个诡异的现象,(中青年)真实失业率居高不下,但是企业用工成本却在持续快速的上涨。这导致的结果,是企业不敢招工,工人找不到工作。所以在企业端反映的现象,是几乎所有企业一致性的提升现有员工的生产率,但这个生产率从技术端已经到了天花板了,所以只能依靠延长工作时长来实现。
当前中国企业就业人员平均周工作时长达48.8小时,而2018年这个工作时长为46.2小时,五年时间,中国职工周工作时长增加了2.6小时,这个周工作时长(加上香港),排名全球前列。当下经济环境的严峻,可能超乎我们想象
配图:中国周工作时长,数据来源于Trading Economics
02

成本上升和价格下降的两座大山

2023年5月,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低至-3.8%,而到了7月,则进一步下降到-5.4%。PPI指的是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化,这个指数为正,代表工业产品出厂价上升;为负,则代表出厂价下降。
当下经济环境的严峻,可能超乎我们想象
配图: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于Trading Economics
我们知道,工厂出厂价不会无缘无故的上升或者下降,这个出厂价下降,第一种原因是企业经营效率提升或者规模效应持续上升,带来的成本下降后,企业主动降价。而第二种原因,是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不得不降价,否者便将丢失市场。
我们在上一章节的数据中,并未见到企业经营成本的下降,事实上企业的合规(税费)、人力(薪酬和社保)这类企业成本是在上升的。很显然的是,是市场的严峻、竞争的加剧,导致企业不得不持续降价。
企业竞争加剧的另一个数据是产能利用率,2023年4月中国的产能利用率只有74.3%,是口罩以来的最低值。产能利用率反映市场需求情况和竞争情况,这个数据体现市场需求极度疲软、市场竞争白热化。
所以在当前市场环境经营的企业,面临两座大山的挤压。第一座大山是成本的持续上涨,这个上涨包括原材料成本、员工、税费成本的上涨。第二座大山是价格的持续下滑,这个价格下滑不是来自于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而是来自于竞争的加剧。
所以企业的经营利润持续削薄,据国家统计局公报,2023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688.9亿元,同比下降18.8%。这个利润下滑是一个恐怖的数据,代表企业越来越难以赚到钱当下经济环境的严峻,可能超乎我们想象
配图: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

 

 
03

内需、外贸与投资三驾马车

更为关键的是,这个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还分为国有和私营。在这个利润数据中,国有控股实现利润9625.1亿元,占比3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6267.5亿,占比23.5%;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37.8亿,占比25.6%。
民营经济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民营经济利润占比的畸形,带来较为严重的三个后果。
第一个是投资回报过低,民营企业的扩张信心不足。第二个是民营经济利润额偏低,经营者思维从长线思维转向短线,经营者更偏向于通过压榨现有资源,以稳定收益,而不是通过技术的研发投入和经营上的投资。第三,行业的低利润带来较低的报酬,行业中的从业者普遍收入偏低,偏低的企业员工收益,进一步压制了消费。
所以我们发现,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外部竞争加剧,逼迫企业产品出厂价格持续下降。企业产品价格下降逼迫企业不断的降本增效,带来的结果是裁员与职工工作时长的增加。裁员和职工工作时长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失业率。严峻的就业环境,导致居民消费意愿的持续降低,从而内需越发萎靡
内需萎靡,经济的另外“两架马车”,出口和投资也好不到哪去。据海关总署公布数据,2023年半年,出口16634亿美元,同比下滑-3.2%,这其中6月份尤其严重,6月出口2853亿美元,同比下滑-12.4%。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43117亿元,同比增长3.8%。这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28570亿,同比下滑0.2%。当下经济环境的严峻,可能超乎我们想象
配图:中国出口幅度,数据来源于Trading Economics

 

 
04

把当前比作日本,是无稽之谈

很明显的是,当前的市场形态,已经进入到市场活力消散,市场活性逐渐凝固,市场环境进入“经济水泥化”(板结化)的状态。这种经济水泥化的状态,来自于私营企业经营成本的持续升高,企业经营范围的持续收窄,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的持续衰弱导致的结果。
这个凝固,并不是来自于老龄化的来临和城市化进程的完成。说中国当前的经济状况会类似于日本“失去的20年”,是完全的无稽之谈。
首先在人口因素层面,2022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约13.5%,处于老龄社会前期,约到2035年前后,才会达到类似于日本的,20%的深度老龄社会警戒线。
而且与日本社会不同的、另一个重大的差异点是,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约2.5亿人,其中农村老年人人就有约1.3亿人,占比超过了52%。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结构、社会形态和养老成本与城市人口形成了巨大的差异,这个差异的结果,是社会的养老成本并未像数字上反映的这么严重。或者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农村这部分老年人口,不是完全的经济统计数据上的养老人口。当下经济环境的严峻,可能超乎我们想象2020年,宁夏中卫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人均消费支出为10553.9元,月均不足一千元。配图来源于中卫市统计公报
所以在我看来,中国会不会真正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还是一个两说的事情。
另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并未结束,当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为为65.22%,离发达国家的80%的城市化率还有一段距离。抛弃生活在农村的养老人群因素,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处于最后一个阶段的尾巴上。2022年,长三角、珠三角和大部分省会城市,还是处于人口净流入的状态。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当前的经济现状和环境,更像是在重压之下,民营经济活力的枯竭。

 

 
05

对经济未来走势的看法

在口罩结束之后,一个很显然的特征,经营者对市场的判断太乐观了,当前的情况,是出乎大家预料的。这个预料之外,笔者马后炮来分析,我觉得有三个成因,一是大基建对经济的提升逐渐衰弱;二是房地产经济已经走到了头;三是出口和外商投资由盛转衰。
所以对于经济未来的走势,我的判断有以下五点。
一是如果政策不出现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一定是巨大的、具备根本性的变化,则当前的经济状态基本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的可能。而且很大可能,还会在今后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难以预料的黑天鹅事件。
二是各个区域的两极分化将会更加的明显。这个两极分化,一是税源地的区域,另一个是财政转移支付的区域。必然的是,中西部地区很大一部分四五线城市和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区域),将会由盛转衰,或者说已经在由盛转衰,这部分区域的市场状况不容乐观。
而税源地区域,则需要看区分城市化进程,未完成城市化进程的部分区域,比如长株潭、重庆、昆明等城市,还具有一定的增长空间。而已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且土地已枯竭的城市,则增长机会渺渺。人口和资源,也注定向长三角和珠三角集中。2022年,人口净流入城市排名前十位,除了北京、成都和郑州之外,其他七个都是这两大三角的城市。
三是消费降级明显。随着劳动人口的工作压力日渐增加,青年无业、中年内卷、中老年待业的现象增多,消费者信心趋近于零。大家几乎雷同的增加储蓄、降低消费,以给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等做储蓄。
所以我们看到,前5个月,居民存款累计增加7.86万亿元,其中1月、3月增幅最大,分别为5.41万亿元、2.7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前5个月居民存款同比增长50.6%。
四是个人的经营环境将会越来越狭窄,类似于移动互联网、新能源汽车这类大风口,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不会存在。可以说从移动互联网之后,就不再可能有这种巨大的创富潮出现了。所以对个人来讲,创业机会越来越小。
五是外部环境有逐渐恶化之势,美国、台海等等黑天鹅是消解经济信心的最核心的环节。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内外资,都在做对应的风险防范措施。这个措施反过来,进一步的削薄了经济增长恢复的力量。
五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残酷,绝大部分品类市场将陷入持续的、长久的经营战。这个经营战,将在产品、品牌、渠道、创新等各个不同维度的战场展开。跟不上节奏的将逐渐掉队,这种现象就犹如当前的新能源车领域,一大堆类似于威马、极狐、星图等等新能源汽车品牌,已经掉队。
我认为这种残酷的竞争和内卷,较为接近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商业界,会持续五年十年之久。
但是在悲观之外,我们还是要相信14亿这个统一的、海量的人口市场的基本经济存量的;另外还有中国人在儒家文化浸润下吃苦耐劳的精神内核。这两者构成了中国经济的基础,即便有大动荡,刚需民生行业,基本面也不会差。比如即便是军阀混战和抗战时期,上海仍然能成为远东之都,孵育和生存了一大批民族企业。
所以即便悲观,也不能完全悲观。

 

 
06

我建议的应对之策

对于今后的态势,我的首要建议,肯定是企业需要具备应对经济“冰河期”来临的意识和准备,这个冰河期的时间,可能有十年之久。所以在这个阶段,企业要从快速发展思维,转向稳固经营思维。在这个阶段,市场的机会点将愈发稀少,品类大爆发的窗口几近于无,企业经营的重点,需要转向经营深耕

二是当前市场的合规成本巨大,所以相对来说,非财务标准化的经营模式, 竞争优势要远远大于财务标准化的模式,这个优势来源于人力成本和税费。在经营模式端,从大兵团集团作战,转为游击战,化整为零、分布分散,是一种极优的策略。

这个策略包括品牌授权、加盟、事业合伙、技术授权、联营等等模式,今后大总部和直营模式将在很长一个时间段内,会成为经营弱势方,如果不是为了融资和上市,直营和大总部将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可言。

三是品牌力和产品力将并行。在低价产品端,产品力远远大于品牌力,比如红米手机、蜜雪冰城、萨莉亚、优衣库这类产品领域;在平价和高价产品端,品牌力远远大于产品力,比如苹果手机宝马奔驰、农夫山泉等。

在低价端,消费者的首选是产品的物理效用,需要类似蜜雪冰城的珍珠奶茶一样,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多巴胺体验,所以很大一批饮料、酒水、咖啡、快餐、服饰品类,必然会走向廉价化,低价为王。

在平价端,消费者需要产品与品牌并重,即需要产品带来物理的体验,也需要品牌提供心理体验,经济下行,心理需求会快速上升,宗教的大发展,都来自于战乱时期。所以强品牌企业,必然具备更稳固的经营市场,比如李宁、安踏、喜茶、茅台、宝马奔驰等等产品力与品牌力俱优的企业。

在高价端,中国已经出现了类似于日本的现象:老年人掌握了社会大部分的财富和资源。中老年人消费观念稳固、经济充裕、更看重消费体验。所以中国的高端消费市场,并未出现经济下行伴之的下滑,反而出现了明显的上涨。

综合来讲,企业在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下,需要从短跑思维转向长跑思维,彻彻底底的清除冒险和侥幸心理,策略需从激进转向稳健,做好过“冰河期”的准备和储备。

-END-

 

原创文章,作者:餐饮O2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yu88.com/286363.html

(0)
上一篇 2023年7月31日 08:59
下一篇 2023年7月31日 09: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